TL;DR

  • 卍字符是一个古老的全球性符号,从旧石器时代的乌克兰(约公元前15,000年)到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欧亚大陆,后来在美洲(约公元前200年后)也有发现。
  • 对其传播的解释包括:独立发明(简单几何形式、视觉现象)、扩散(印欧迁徙、更广泛的全新世网络)、有争议的跨洋接触或天文学起源(彗星、星星旋转)。
  • 没有单一理论能完全解释其普遍性;结合独立发明和各种扩散形式的多因果观点最为可能。
  • 含义各异,但通常与太阳、宇宙、周期、好运或生育有关。
  • 纳粹的挪用悲剧性地颠覆了其在西方的意义,掩盖了其数千年来的积极联想。

引言#

卍字符(梵文:svastika,意为“有利于幸福”)是一种臂弯成直角的十字架,可以顺时针(卐)或逆时针(卍)出现。它是人类最古老且最广泛的符号之一,在多个大陆和时代的考古遗址中都有发现。早在20世纪被纳粹党挪用之前,卍字符在许多文化中具有多样化的意义——通常是积极的,与神性、好运、太阳或宇宙旋转等概念相关。本文简要调查了从史前到前现代时期全球范围内的卍字符图案的考古证据,并分析了关于卍字符起源和传播的主要理论解释。在此过程中,特别关注了争论中的关键问题:美洲的时间差距、顺时针与逆时针形式的意义、跨文化神话关联(太阳、旋风、世界轴)以及“超扩散主义”理论与更保守解释之间的历史紧张关系。始终优先考虑主要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同时也关注制度偏见或抵制的潜在因素(对话的Straussian批判)。


不同时期和大陆的卍字符考古证据

上旧石器时代起源(约公元前15,000–10,000年)#

目前已知最早的卍字符样式来自欧亚大陆的上旧石器时代。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来自现代乌克兰Mezine(Mizyn)的文物,这是一个Epigravettian时期的猛犸象猎人营地。在Mezine(约公元前15,000–10,000年)发现的物品中,有用猛犸象牙精雕细刻的物品,带有蜿蜒的几何图案。值得注意的是,Mezine的一只猛犸象牙鸟雕像上刻有“复杂的卍字符连接图案”,有效地创造了一个重复的卍字符设计。这个文物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卍字符,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0,000年,有些人认为它可能有15,000至17,000年的历史。Mezine鸟上的卍字符图案和该遗址的相关雕刻象牙手镯是如此明显,以至于Joseph Campbell评论了旧石器时代使用这种风格化符号。考古学家在上下文中解释了这个图案:一种建议是它可能将飞行中的鹳风格化(将符号与鸟类象征联系起来),或者由于附近发现了男性生殖器物品,它可能作为生育符号。无论如何,到冰河时代结束时,东欧的狩猎采集者已经在生产这种钩形十字图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上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很少见,卍字符没有出现在著名的法兰科-坎塔布里亚洞穴艺术中(这些艺术更偏向于动物画)。相反,它出现在东欧平原遗址的几何艺术传统中,这些遗址以蜿蜒、V形和风格化人物为特色。Mezine卍字符在几何装饰方案中的存在表明它是当时更广泛的象征性曲目的组成部分。Mezine的图案作为一个孤立但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事件,直到很久以后才在考古记录中重新出现。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欧亚大陆(约公元前7000–1000年)#

到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文化在欧亚大陆的出现,简单的几何符号(十字、螺旋、蜿蜒)成为常见的装饰元素——卍字符也出现在其中。在一些早期的旧大陆农业文化中,卍字符被使用,但不一定具有单一的重要性,通常只是众多图案中的一种。正如一项调查所指出的,在这些史前背景下,“卍字符符号似乎没有占据任何显著位置或意义,只是作为一系列类似符号中的一种形式出现,复杂程度各异”。一些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的例子包括:

  • Samarra碗(美索不达米亚,约公元前4000年):近东最早的卍字符之一来自于Samarra(现代伊拉克)的一只彩绘陶碗,年代为晚期新石器时代Samarra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由Ernst Herzfeld在1911–1914年间发掘,现在在Pergamon博物馆,这只精美的碗的设计特点是边缘带有8条鱼,内部描绘了被鸟捕捉的鱼;在正中央是一个卍字符图案。(由于破损,中央的卍字符必须部分重建。)Samarra卍字符有弯曲的、藤蔓状的附属物,赋予其动态的风车外观。学者们从基数-6数字系统和季节象征的角度解释了整体设计,但卍字符在焦点位置的存在是引人注目的。一些研究人员(如van Bakel 2022)建议这个Samarra卍字符与美索不达米亚的Iskhara(与蝎子和季节变化相关的女神)有关,尽管这样的解读存在争议。无论如何,到公元前4000年,卍字符在美索不达米亚已知,可能作为仪式陶器上的装饰或宇宙图案符号。

  • Cucuteni–Trypillia文化(东欧,公元前5000–3500年):新石器时代的旧欧洲也出现了卍字符设计。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的Cucuteni–Trypillia文化(约公元前4800–3000年)以其复杂的螺旋和十字图案的彩绘陶器而闻名。考古学家Gheorghe Cuculescu(“Cucui”)记录了Cucuteni陶器和祭坛上的卍字符设计,将其解释为与母神相关的生育崇拜图像的一部分。在一个Trypillia遗址(Ghelăiești),一个房屋下的仪式沉积物包含四个面向四个方向的雕像(可能代表四个灵魂或风)埋在一个罐子下面。附近有包括蛇、十字和卍字符在内的符号。Cuculescu得出结论,Cucuteni文化中的卍字符图案与献给地底/天体女神的生育仪式有关,黑色涂漆的卍字符象征地下(地底)力量,红色涂漆的象征天体力量。这表明Cucuteni文化中的卍字符可能代表地球和天空的结合或农业生育背景下的季节变化。旧欧洲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螺旋、蜿蜒和偶尔出现的卍字符的广泛出现与周期性自然和生命(出生、死亡、再生)的普遍象征一致,尽管直接解释仍然是推测性的。

  • 印度河流域文明(南亚,公元前3000–1500年):在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青铜时代文明(哈拉帕文化,约公元前2500–1900年),卍字符是一个常见的符号。它出现在来自主要遗址如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许多滑石印章和釉陶片上。来自摩亨佐-达罗的小方形印章(约公元前2100–1750年)展示了卍字符与印度河文字字符并列。这些可能具有宗教或地位意义。在印度河流域背景下,卍字符似乎是好运或宇宙秩序的象征,因为它在后来的南亚传统中保持了下来。它在印度河图像中的普遍性(与独角兽、牛和文字符号等其他图案一起)表明它已很好地融入文化象征中。印度河的使用可能代表了卍字符作为吉祥标志的最早有据可查的案例之一,这一意义在南亚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延续至今。

  • 欧亚草原和青铜时代欧洲(公元前3000–1000年):卍字符图案出现在欧亚大陆的各种青铜时代背景中,特别是与草原和印欧迁徙有关。例如,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欧亚草原艺术中(如Sintashta、斯基泰和相关文化),一种被称为Tierwirbel的旋转“动物旋涡”图案很常见:这由四个动物或鸟头的旋转对称组成,通常在形式上类似于卍字符。学者们指出,Tierwirbel/卍字符图案在中亚和甚至欧洲的波罗的海和日耳曼铁器时代设计中都有发现。例如,类似于卍字符的雕刻符号出现在英格兰Ilkley Moor的青铜时代岩石雕刻上(“卍字符石”)和铁器时代斯基泰青铜物品上。迈锡尼希腊陶器(公元前14–13世纪)包括蜿蜒图案,到希腊几何时期(公元前8世纪)真正的卍字符被画在陶器上(如在Dipylon花瓶上)。在铁器时代意大利,伊特鲁里亚人将卍字符用于珠宝和骨灰瓮上。简而言之,到晚期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钩形十字已在许多印欧语系地区出现——可能通过文化接触或对吸引人的几何符号的趋同使用传播。在这些背景下,它通常具有太阳或星体的解释(例如,一些欧洲史前学者将卍字符解释为印欧宗教中的太阳或闪电的象征)。卍字符在古典古代个人饰品和硬币上的频繁出现(如早期希腊和罗马马赛克,以及拜占庭和早期基督教艺术)表明它在旧大陆通常被视为一个良性、吉祥的象征。

总之,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欧亚大陆,卍字符从东南欧和近东到印度河流域再到中国不时出现。(例如,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马家窑文化也在陶器上绘制了类似卍字符的十字。)到公元前一千年,这一符号已出现在伊朗(Marlik文化)、亚美尼亚(永恒的arevakhach符号)甚至科普特时代的埃及(带有小卍字符的纺织品,公元4世纪)的图像中。因此,卍字符在古代已成为泛欧亚的符号,通常在许多文化中作为更大艺术和宗教框架中的一个图案使用(通常与太阳、星体或循环主题相关)。

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约公元前200年–公元1900年)#

卍字符分布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它在美洲的出现,在那里它在早期时期(古印第安人、古代)似乎明显缺失,但随后在晚期前经典或早期经典时期及以后以各种形式出现。考古学家长期以来观察到一个时间差距:在新大陆没有无可争议的卍字符图案出现在大约最后两千年之前。只有在大约公元前200年(更常见的是公元0年后)之后,卍字符样式的符号才开始在美洲出现。当它们出现时,它们出现在多个独立的文化区域,通常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意义:

  • 北美西南部(Hohokam、祖先普韦布洛人、Mimbres):在美国西南部,卍字符是几个土著文化中已知的图案。Hohokam文化(亚利桑那州南部,公元1千年),以其带有红色设计的浅色陶器而闻名,常用旋转十字或卍字符元素。考古学家和收藏家注意到,“在某种形式或另一种形式中,卍字符是亚利桑那州南部Hohokam陶器上的常见设计元素”。同样,Mimbres人(Mogollon文化,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州,约公元1000–1150年)在黑白碗上绘制几何构图,偶尔包括卍字符形式(通常用曲线臂风格化)。祖先普韦布洛人(Anasazi),霍皮和其他普韦布洛部落的前身,也使用该符号。例如,在新墨西哥州El Morro记录了一个卍字符岩画。在霍皮人(祖先普韦布洛人的后裔)中,卍字符(在某些解释中为Tapuatakachina)代表他们祖先迁徙的记录。霍皮口述历史描述了部落以一个大十字的形状向四个方向分散,中央家园在Túwanasavi(霍皮台地的“宇宙中心”)。当每个部落在其神圣迁徙期间以直角转弯时,他们在土地上描绘了一个卍字符图案。因此,在霍皮人的仪式物品上——例如,卡奇纳舞者祈雨时携带的平葫芦响板(aya)——可能会画上一个卍字符,以象征地球的四个臂和中心。这是一个土著人民赋予卍字符轴心世界和宇宙图意义的明确例子:它描绘了世界的四个部分和起源点。值得注意的是,霍皮人区分方向:一位长者,White Bear Fredericks指出,顺时针旋转的卍字符代表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而逆时针卍字符代表对立(可能是破坏性)的力量。霍皮人和其他普韦布洛人对这一符号的尊重使其在历史时期持续存在(例如,20世纪初的纳瓦霍织工将“旋转原木”设计纳入毯子中,作为完整性和治愈的象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其使用变得有争议)。

  • 北美东南部(密西西比文化,公元800–1500年):东部森林的密西西比文明(约公元9–16世纪),以其土丘城市和广泛的贸易网络而闻名,也采用了类似卍字符的图像。在东南仪式复合体(SECC)图像中——一套用于精英仪式艺术的符号——有一个有时被称为“旋转十字”或圆中卍字符的图案。例如,来自Etowah(乔治亚州)和Spiro(俄克拉荷马州)等遗址的雕刻铜板和贝壳饰物展示了交织的螺旋臂十字。桃州考古学会在SECC艺术中识别出一个“圆中卍字符”图案,称其为基本圆中十字的变体,象征着“地下世界的创造性、生成性力量”。在密西西比信仰中,宇宙有三个层次(上、中、下世界),一个中央条纹柱(世界轴)将它们连接起来。卍字符或旋转十字,通常被圈在一个圆中,可能象征着从地下世界向外发出的力量,或创造的运动。例如,它出现在与火和太阳崇拜相关的雕刻贝壳和陶器设计中;一种陶器类型,Savannah Complicated Stamped(公元1200–1350年,美国东南部),包括圆中卍字符样式的十字。一些来自Etowah的铜浮雕板上有一个与卍字符在构图上相似的旋涡(门户)。学者们甚至在青铜时代欧亚Tierwirbel和某些密西西比设计之间找到了相似之处,暗示在Moundville(阿拉巴马州)可能是偶然但视觉上相似的“动物旋涡”图案。无论如何解释,到密西西比时期,卍字符形状在精英土著艺术中已确立,象征着宇宙秩序(四个方向)和宇宙中力量的相互作用(生命给予与混乱,上下对比)。

  • 中美洲和安第斯南美洲:类似卍字符的符号也偶尔出现在更南方。在中美洲,这种设计较为罕见但存在。一个可能的早期例子(约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是在特奥蒂瓦坎或其他中墨西哥遗址的图案,其中一个四个旋转环的符号(有时被称为“交叉下颌”或“旋风”符号)类似于卍字符,被认为表示羽蛇神作为风或火的象征。在玛雅艺术中,类似的四臂围绕中心的图案出现在一些宇宙图中(尽管玛雅人倾向于使用四瓣花或四分圆来表示四个方向)。中美洲语言中缺乏明确的卍字符术语表明它不是主要符号,但可能是无处不在的四象限宇宙图概念的变体。在南美洲,纳斯卡文化(秘鲁,约公元1–500年)创造了带有交错螺旋的纺织品和陶瓷设计,偶尔形成卍字符形状。一些晚期时期的安第斯编织品也在边框设计中出现类似卍字符的图案。但总体而言,卍字符在中美洲或安第斯图像中并不如其他符号(阶梯形、十字等)那样重要。它的出现很可能是独立的图形发明(艺术家探索十字和螺旋的几何排列的结果)。

总体而言,在整个美洲,卍字符的出现是零星的,但在现在的美国西南部和东南部尤为显著,而在其他地方则不太明显。重要的是,所有已知的新大陆例子都可以追溯到最后两千年,没有一个在公元前200年之前被明确识别。这与旧大陆形成对比,在那里我们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的例子。这一差距引发了争论:这一符号是通过某种接触(例如,晚期史前跨洋引入)扩散到美洲,还是仅仅是新大陆的平行发明,源于共同的几何倾向或共享的宇宙概念(四个方向等)?我们将在后面的部分中检查这些竞争的解释。

在转向理论之前,值得总结一下经验模式:卍字符在分布上是真正全球性的(在除可能的澳大利亚之外的每个有人居住的大陆上都有发现,那里的一些土著图案模糊地类似于它但不明确)。它出现在上旧石器时代的欧洲、新石器时代的近东和欧洲、青铜时代的亚洲和欧洲、铁器时代及以后的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公元前200年后的北美。在许多文化中,它具有宗教或宇宙意义(例如生育、太阳运动、吉祥),但有时也用作简单的装饰图案。考虑到这些广泛的证据,我们转向理论解释,探讨这一符号如何变得如此广泛,以及其独立或共享的起源可能是什么。

卍字符起源和传播的主要理论解释#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学者们提出了几种模型来解释卍字符的古老性和全球传播。主要假设包括多次独立发明、通过印欧迁徙的扩散、更广泛的全新世跨大陆扩散、特定的公元前一千年末期跨洋接触,甚至是灾难性/天文学事件在人类记忆中留下的印记。每种理论都有其支持者、关键证据和批评。下面,我们逐一分析每种理论,注意它们在学术中的历史起源、所引用的证据及其优缺点。

独立发明(平行进化)#

一种简单的解释是,卍字符在多个文化中独立发明,自发地从基本的人类倾向中产生几何图案。卍字符的设计——一个对称的十字架,带有弯曲的臂——足够简单,可以通过十字或螺旋的风格化在不相关的地方出现。独立发明的支持者认为,人类在任何地方都有理由画十字(代表四个方向或轴的交叉)并通过弯曲臂来表示运动或循环,从而得出卍字符的形式。此模型不将起源归于任何单一时间或地点,而是将卍字符视为艺术和象征中的反复趋同。

历史支持者:在20世纪初,随着扩散主义思想的失宠,许多人类学家倾向于将常见符号归因于独立发明。美国人类学家Clark Wissler,例如,认为类似的篮编设计和符号(包括卍字符)可以在不同部落中出现而无需接触,因为装饰表面的“几何解决方案”有限。最近,主流考古学家通常隐含地支持独立发展,除非接触的证据无可辩驳——这是对早期超扩散主义过度的反应。还有一种神经心理学变体的论点:数学家Ian Stewart(1999)建议卍字符可能源于人类大脑处理某些视觉或恍惚现象的方式。具体来说,Stewart指出,当视觉皮层在改变状态下受到刺激时(例如在仪式恍惚或偏头痛期间),人们常常看到旋转的几何图形;由于视网膜在大脑中的象限映射,旋转的四臂图案(如卍字符)可以是自然发生的视觉图像。这意味着世界各地的萨满或艺术家可能在恍惚或幻觉状态下独立体验和记录卍字符形式,解释了其在岩画或仪式陶器等背景中的出现。

独立起源的证据:主要证据是广泛的分布本身——卍字符出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广泛分离的文化中,没有明确的连接纽带。例如,很难想象乌克兰旧石器时代的猎人(Mezine)与亚利桑那州的霍皮农民之间有直接的文化联系,但两者都产生了卍字符图案。此外,在许多文化中,卍字符只是众多几何图案之一,通常并不显得外来。在印度河流域,它与当地的文字和符号并列,表明它是本土符号曲目的一部分。在欧洲,青铜时代的卍字符常常演变为蜿蜒和其他形状,表明当地的风格演变。此外,最早的出现(Mezine,约公元前15k年)与后来的出现相距甚远,以至于持续的传统是不可能的;支持者说它一定是被重新发明的。即使在美洲,不同部落对这一符号有自己的故事和用途(霍皮与纳瓦霍与密西西比),没有已知的单一来源,再次暗示多次出现。

优点:独立发明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它不需要任何失落的跨大陆航行或古代全球文化。它也符合卍字符在不同文化中意义不同的观察:如果这一切都是一个传统,人们可能会期望意义上更统一。相反,我们看到新石器时代欧洲的生育关联、印欧背景下的太阳关联和密西西比艺术中的地下关联等。这种多样性表明每个文化都在自己的世界观中本土化了这一符号。独立模型也在心理学研究中找到支持:人类对对称和象限图案有一种天生的偏好,而卍字符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对称图案(十字或加号的自然装饰)。它可能不比圆、螺旋或锯齿的独立发明更令人惊讶,这些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此外,早期长距离接触的物理证据(尤其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很少;可以说,最简单的假设是,新大陆的卍字符是本地构思的,以代表本地思想(四风等),而没有任何旧大陆的启发。

弱点:独立发明理论面临的一个挑战是解释尽管地理距离遥远,但形式上的显著相似性。虽然许多几何图案是普遍存在的,但卐字符的特定结构(一个带有直角弯曲臂的十字)比简单的螺旋或锯齿要复杂一些。为什么这种特定的形状如此频繁地出现?反对者认为,卐字符的出现频率在统计上过于不寻常,不能仅仅归因于巧合,尤其是当一些出现还共享主题意义时(通常与太阳或吉祥有关)。另一个批评是,独立发明并不能有效解释时间上的聚集现象——例如,为什么在某个时期之前,美洲没有出现卐字符。如果这个符号如此基础,为什么古印第安人或美洲早期的成型文化没有更早地创造它?美洲的晚期出现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暗示这个想法是在后来才到达(或被重新发明)的。独立发明论者必须将此归因于偶然或某些艺术风格的晚期发展(例如,编织图案或图像系统的演变,这些系统偏爱卐字符形式)。总之,虽然独立发明是合理的,但有时感觉更像是一种默认假设,而不是一种可测试的假说——它通过不需要解释来解释,这在智力上是安全的,但并不非常具有启发性。批评者还指出,古代人既有创造力,也乐于借鉴;完全将符号发明与文化交流隔离可能会低估即使在史前时期思想也会传播的事实。

尽管如此,独立起源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零假设。许多学者要求有确凿的接触证据才会放弃它。在没有明确证据将乌克兰旧石器时代、伊拉克青铜时代和亚利桑那州霍皮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卐字符的独立平行演化仍然是默认情况下被广泛接受的情景。

印欧扩散(雅利安迁徙模型)#

另一种主要理论认为,卐字符是由于史前时期印欧人的迁徙而在欧亚大陆传播的,是由原始印欧人或“雅利安”部落从其祖先家园带到欧洲、南亚及其他地区的象征。在这种观点中,卐字符本质上是一个“雅利安符号”——原始印欧宗教的神圣象征,后来通过接触扩散到其他文化,或被印欧后裔在他们所到之处采用。该理论有着悠久的学术渊源,与19世纪的雅利安遗产思想交织在一起,不幸的是,后来被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所利用(最臭名昭著的是被纳粹利用)。

历史支持者:印欧扩散模型起源于19世纪末。在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挖掘古特洛伊(1870年代)并发现大量带有卐字符的陶器碎片后,他对这种符号从特洛伊到印度的反复出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施里曼与像埃米尔·伯努夫(法国东方学家)这样的学者就其意义进行通信。伯努夫利用他对梵文《梨俱吠陀》及其提到的“雅利安人”的知识,提出卐字符是雅利安民族的象征。他和其他人(如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穆勒和英国殖民学者)建议,特洛伊、印度和欧洲的卐字符的存在表明古代雅利安人广泛迁徙,留下了这种符号作为文化足迹。伯努夫甚至将施里曼的特洛伊人与雅利安人联系起来,认为一个杰出的雅利安种族居住在特洛伊,并随着卐字符作为他们的象征向外传播。这种思维与新兴的印欧语言学领域相吻合,到1900年,该领域已经提出了一个原始印欧人的家园和向欧洲和南亚的迁徙。20世纪初,德国考古学家如古斯塔夫·科辛纳倡导识别“雅利安”文物的想法;卐字符在铁器时代的日耳曼和凯尔特物品上被发现,被吹捧为印欧(特别是“日耳曼”)文化的主要标志。因此,卐字符作为雅利安符号的理论在欧洲学者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与民族自豪感交织在一起。托马斯·威尔逊1896年的史密森学会报告《卐字符:已知最早的符号及其迁徙》收集了全球范围内的卐字符实例,虽然没有明确地以雅利安为中心,但承认了该符号在印欧背景中的突出地位。到20世纪初,神秘主义团体(如神智学会)和德国民族主义理论家也将卐字符视为“雅利安种族”的象征,为其被纳粹党采用作为所谓的雅利安主种族的古代标志奠定了基础。总之,印欧扩散卐字符的想法在19至20世纪的学术比较神话学和意识形态运动中都有根源。

引用的证据:该模型的支持者指出卐字符在印欧考古背景中的高浓度。例如,在古特洛伊(第二层,约公元前2400年),施里曼记录了超过“1800种变体”的卐字符和相关的钩形十字在陶器上的出现——这一惊人的数字表明它在那里的重要性。他们还注意到卐字符在欧洲青铜时代(爱尔兰青铜时代的岩刻,意大利的“卡穆尼亚玫瑰”等)、铁器时代的哈尔施塔特和拉泰纳凯尔特艺术、早期日耳曼艺术以及吠陀印度的出现。卐字符在历史上的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中是一个神圣的符号(都起源于印度),被认为是进入印度的印欧雅利安人(约公元前1500年)所重视的象征。同样,它在古代伊朗和斯基泰人的文物上的出现表明印欧伊朗人也了解它。《梨俱吠陀》没有明确提到卐字符,但后来的梵文用法和考古发现(例如,印欧雅利安铜板或铁器时代火祭坛上的卐字符)表明它是早期印欧宗教象征的一部分,与火、太阳或繁荣相关。该理论通常强调“svastika”是一个梵文词(意为吉祥),暗示印度是一个关键的中心;但符号本身比这个词更古老。伯努夫和其他人进一步认为,由于卐字符在古代闪米特或埃及文明中缺失(他们认为),而在印欧文明中存在,它一定是特别的雅利安标志。他们引用其在早期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中的缺乏(这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在萨马拉看到了)以及其在印欧背景中的丰富作为支持雅利安商标的证据。更现代的数据点包括草原起源假说:如果原始印欧人起源于乌克兰/俄罗斯附近,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与梅津不远(但梅津要早得多)。一些人推测(尽管争议很大)坎贝尔注意到的“交叉猛犸骨中的女性雕像”可能暗示旧欧洲(因此是“雅利安”)女神象征的前身——尽管这过于延伸了时间线。一个更有力的证据是该符号在印欧后裔文化中的连续性:例如,波罗的海和斯拉夫民间艺术保留了卐字符(斯拉夫的kolovrat图案,意为太阳的旋转轮),而北欧和日耳曼文物(如迁徙时期的胸针)使用卐字符,可能作为奥丁或托尔的天空轮象征。倡导者将此解释为来自共同印欧源头的文化遗产。

优势:印欧扩散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卐字符在印欧迁徙的范围内出现——从印度到斯堪的纳维亚——通常与这些迁徙的时间相关(公元前2至1千年)。它解释了为什么该符号在印度和伊朗(印欧伊朗文化的中心地带)变得特别神圣,并同时出现在欧洲的铁器时代(凯尔特、日耳曼)。如果印欧人携带了它,这就说得通。它还与语言证据一致:梵文名称svastika表明该符号在印欧语言背景中的古老理解。在文化上,许多印欧神话共享太阳战车或轮子的主题,而卐字符可以被视为旋转的轮子——因此可以假设为一个共同的原始印欧主题。该理论还部分解释了某些邻近文化中的相对缺乏:例如,早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卐字符较少(尽管马家窑有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艺术在后来的接触之前基本上没有,这符合如果它与印欧扩散有关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普遍发明。

弱点:印欧模型面临几个批评。首先,它不能轻易解释最早的出现——梅津的卐字符比任何原始印欧文化早了许多千年,所以要么我们忽略它,要么假设符号被重新发明。如果重新发明,那么为什么称其为雅利安原创?其次,卐字符也存在于非印欧文化中:印度河流域(可能是前雅利安,可能是达罗毗荼或其他)、新石器时代的库库特尼(前印欧旧欧洲)、早期突厥和中国背景,以及与印欧人无关的美洲土著文化。如果它是一个专属的雅利安标志,这些将很难解释。伯努夫认为闪米特人或其他人没有使用它的观点已被发现(例如,青铜时代以色列/巴勒斯坦的陶器上有卐字符,以及非印欧的乌拉尔和阿尔泰民族中)。因此,印欧理论可能显得过于以欧洲为中心和排他性。历史上,它与种族理论纠缠在一起——伯努夫故意误解吠陀文本并过分强调种族优越性,这影响了伪科学种族主义。这一遗产使该理论受到怀疑,因为一些论点显然是由意识形态驱动的(例如,纳粹声称卐字符证明德国人是古代主种族文化的继承者)。从现代角度来看,虽然印欧人可能沿着他们的路线传播了该符号,但他们可能不是唯一的发明者。最多可以说,印欧迁徙帮助卐字符在青铜/铁器时代的欧亚大陆(欧洲、伊朗、印度)传播。但它未能解释在印欧人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的出现,以及其他地方的独立出现。因此,许多学者对“雅利安卐字符”这一想法持谨慎态度——承认印欧人在某些地区使用并传播了它,但拒绝将其视为一种简单的民族标志。卐字符的普遍性削弱了它作为民族象征的作用:如果从凯尔特人到印度教徒到霍皮人都使用它,它就不能仅仅归结为一个民族的身份。事实上,纳粹的利用反而证明了这一弱点,因为他们不得不忽略那些他们认为“非雅利安”人群对该符号的使用。

总之,印欧扩散可能解释了卐字符的部分旅程(尤其是在欧洲-印度的旧世界连续体内)。例如,卐字符在欧洲早期铁器时代的出现可能确实是由于来自草原的文化流入(斯基泰人或其他人)。但它不足以作为全球解释。最关键的是,它完全没有解释新世界的出现——这些完全在任何印欧范围之外。因此,尽管历史上有影响力,雅利安中心模型已经让位于更有限的扩散想法或接下来讨论的更广泛/多重扩散想法。

广泛的全新世扩散(史前全球文化传播)#

一个更广泛的假设是,卐字符通过全新世(冰河时代后)广泛的文化扩散传播,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史前文化、长距离迁徙和沿贸易网络的逐渐传播。这个观点认为,随着人类人口在更新世结束后(约公元前10000年)增长并互动,某些符号——可能包括卐字符——在广泛的区域内传播。这是一种“网络扩散”或累积传播模型,可能涉及数千年间的众多中介文化,而不是单一的民族迁徙。在某些版本中,这包括通过早期航海或跨越白令陆桥的大陆扩散,从而可能解释美洲的出现作为更大模式的一部分。

历史支持者:广泛扩散的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超扩散主义学派。人类学家如格拉夫顿·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假设,许多文明的方面(金字塔、巨石、太阳崇拜、某些符号如卐字符)起源于一个地区(例如埃及),然后传播到各地(“日光文化”理论)。艾略特·史密斯在《早期文化的迁徙》(1915年)中特别包括卐字符在他认为与太阳崇拜巨石建筑者一起向外扩散的图案中。虽然他们的埃及中心模型受到严厉批评,但它引入了通过古代航行联系遥远出现的概念。在更学术的方面,托马斯·威尔逊(史密森学会)1896年的工作已经追踪了“卐字符及其迁徙”,记录了来自印度、欧洲和美洲土著的案例,暗示了一些扩散,尽管他没有断言一个来源。后来,20世纪中期的扩散主义者如海因里希(德国)和斯蒂芬·杰特(美国,现代)探讨了旧世界和新世界符号之间可能的联系。最近,阿纳托尔·克里索夫(2013年)采用DNA谱系结合考古学提出广泛迁徙携带卐字符的争议性方法。克里索夫注意到特里皮利亚(东欧)、班清(泰国)、仰韶(中国)和阿纳萨齐-莫戈隆(美国西南部)文化之间陶器和符号(包括卐字符)的相似性。他提出这些是由携带Y单倍群R1a的“雅利安”人迁徙在5500到3000年前连接的,甚至进入美洲。虽然主流科学不接受这种R1a到美洲的观点,但它显示了使用新数据类型复兴广泛扩散论点。一般来说,这个模型由那些认为史前人类比传统观点更具互联性的人所倡导,可能能够进行长距离旅行(沿海船只等)以传播文化元素。它不要求绝对的超扩散主义(所有的单一来源),而是提出数千年间的多条扩散路径。

引用的证据:广泛扩散理论家积累了一幅比较的图景。他们指出,例如,遥远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惊人相似性:例如,库库特尼-特里皮利亚文化的某些彩绘设计与中国仰韶文化的设计(几何螺旋、十字,有时是卐字符样式)惊人地相似。他们强调卐字符在两者中的存在,以及在中美洲或西南部背景中的存在,暗示一个贯穿线。他们还引用农业时代符号在公元前7000-3000年左右的同时出现——这是一个许多符号(螺旋、十字、太阳盘)在欧亚大陆出现并可能通过广泛的贸易网络交换的时期(例如,“曲折图案”从近东传播到欧洲及其他地区,卐字符被认为是曲折的变体)。一些人研究其他相关符号的分布(例如三脚轮或迷宫),这些符号经常与卐字符共现,并提出一个广泛的“符号扩散区”跨越欧亚大陆。

另一条证据线是遗传和语言:如果某些人口广泛迁徙(例如,太平洋上的南岛语族水手,或通过白令海峡的环极地人群),他们可能携带了图案。例如,北美的纳-德内语系与西伯利亚有一些遗传联系,来自一个较晚的迁徙波;一个扩散主义者可能假设他们在公元前几千年带来了新符号。同样,卐字符在北极地区的存在(例如,在一些因纽特或西伯利亚文物上的接触后)可能暗示着更古老的环极地交流。一些研究人员甚至指出了具体的发现:一项比较研究注意到一种带有卐字符的篮子编织图案在日本绳纹文化和一些加州美洲土著篮子设计中存在,假设一种古代跨太平洋接触。

一个更具体(如果有争议)的证据是最早确认的美洲卐字符(约公元前1千年/公元1千年)出现的时间不久于该符号在晚期铁器时代欧亚大陆普及(约公元前700-0年)之后。这一近乎巧合的现象使一些人怀疑扩散:例如,假设约公元前500年佛教传教士或商人航行到美洲可能引入了该符号,解释了为什么它突然出现在像亚利桑那州的松树点或一些早期霍普韦尔陶器(俄亥俄州)上的现象。扩散主义者经常提到已知的能力: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在一定程度上航行于公海(腓尼基船只约公元前600年环绕非洲),而亚洲水手到达了遥远的太平洋岛屿。因此,他们认为在古代某些人到达美洲并不不可能,带来了旧世界的符号如卐字符、在一些玛雅壁画中看到的“花状十字”或其他图案。

优势:广泛扩散模型的吸引力在于它试图统一全球图景,而不诉诸纯粹偶然的独立发明。它承认人类在史前时期一直是流动和好奇的,可能比保守模型承认的更甚。累积的小交换确实可能导致一个想法的广泛传播。它还与某些关键文化作为“枢纽”传播图像的概念产生共鸣:例如,如果该符号在公元前3000年通过旧世界文明之间的互动传播到欧亚大陆,然后在公元前2000-1000年通过白令海峡传播到北美,那么它自然会在此后出现在北美。这将通过将其与通过扩散的晚期到达联系起来来解决美洲的时间差距。一些考古难题在该模型下找到了解决方案:例如,遥远文化中相似的仪式图案的存在(如中美洲的羽蛇和亚洲的龙,或埃及和中美洲的金字塔建筑)常常成为猜测的焦点——包括卐字符在内,人们可以看到为什么超扩散主义者会认为这是一个单一的全球文明。广泛扩散模型将其软化为一个传输链,这更为可信。它不要求一艘船从苏美尔到俄亥俄州,但可能是想法逐渐在旧世界传播,然后通过白令陆桥(或通过波利尼西亚岛屿跳跃)进入新世界。

另一个优势是它从跨学科的证据(艺术、遗传、语言、民间传说)中汲取力量,形成一个累积的案例。例如,四方向十字架的民间传说图案在西伯利亚萨满教、北美萨满教和欧亚神话中存在——可能暗示沿北极的古代联系。模型的灵活性允许即使一个图案没有在一个地方起源,它仍然可以在早期扩散并通过平行采用存在于许多文化中。实际上,它将人类文化描绘成一个有许多线索的网络,而不是孤立的平行线。

弱点: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此类广泛接触的具体证据。虽然广泛扩散避免了对单一“亚特兰蒂斯”或其他失落文明的需求,但它仍然要求信息(如符号的意义和设计)在文字出现之前的时代可以传播数千英里。许多考古学家认为这不太可能,没有更多中间站的证据。例如,如果卐字符从欧亚大陆到达美洲,为什么我们首先没有在最早的白令移民或阿拉斯加遗址中看到它们?(截至目前,公元前3000-1000年的北极小工具传统艺术中没有已知的卐字符。)同样,特里皮利亚彩绘陶器和明布雷斯碗之间的风格差异尽管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仍然显著;主流学者将这些归因于巧合或基本几何,而不是实际的联系。广泛扩散理论有时会挑选相似之处而忽略差异——这是对超扩散主义的常见批评。它还倾向于依赖负面证据(“我们不能证明他们没有见面或互相影响”),这并不可靠。

此外,像克里索夫那样调用遗传学——将单倍群与符号传播联系起来——是推测性的,并未得到共识科学的支持(没有遗传证据表明旧世界R1a谱系在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存在显著数量)。因此,这样的论点被视为边缘。还有时间差的问题:广泛扩散应该是一个较慢的连续过程,但记录显示出大的间隙(例如,梅津和下一个欧洲卐字符之间约8000年的间隙;或新石器时代旧世界和新世界首次出现之间的数千年)。如果扩散是原因,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或者为什么没有中间的日期例子来弥合这些差距?超扩散通过假设丢失的证据或文明来回答这一问题,如果不小心则会偏向伪科学。

在学术界,“广泛扩散”思想经常与“超扩散主义”混为一谈,并受到怀疑甚至嘲笑。“超扩散主义者”一词经常被用作贬义词来形容那些到处看到联系的人;它暗示一个人跳到没有足够证据的牵强联系上。确实,在考古学历史上,超扩散主义由于其经常的推测性或种族主义色彩(例如,假设一个优越的文化必须教导所有其他文化)而在20世纪中期获得了不良声誉。结果,学者们变得非常谨慎地提出长距离影响——有时可能过于谨慎。这创造了一种所谓的制度沉默,关于可能的互联性:在没有不可辩驳的接触证据(如新世界遗址中的旧世界文物)的情况下,学术上更安全地将一切归因于独立发明。Straussian批评可能会建议,由于这种气候,研究人员低估了不符合孤立主义模型的数据,以免被贴上超扩散主义者的标签。例如,像美洲的罗马硬币或艺术图案相似之类的异常发现可能会被悄悄搁置。因此,广泛扩散模型通常生活在学术的边缘(以及在流行或边缘文学中),即使其中的一些元素可能部分真实。

在评估它时,人们可能会得出结论:卐字符的有限扩散确实发生在旧世界内(例如,图案可能通过贸易路线从近东传播到欧洲和印度)。但跨大陆扩散(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仍然未经证实且高度有争议。广泛扩散模型提醒我们对古代连接保持开放的态度,但目前缺乏严格的证据来取代更保守的解释。

公元前一千年跨洋接触假说#

扩散理论的一个子集聚焦于特定时间框架: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初期,当旧世界文明已经发展出航海能力。这些假说提出,特定的航海者——无论是腓尼基水手、迦太基探险家、被风吹离航线的希腊罗马船只,还是来自印度/中国的佛教传教士——可能在古代(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到达美洲,并引入了像卐字符这样的符号。与广泛扩散不同,这些理论假设一次性或反复的航行直接在那个时代跨越海洋移植了文化元素。基本上,他们在问:卐字符在新世界的存在是否可能是由于古典文明鼎盛时期旧世界人民的前哥伦布时期跨洋接触?

支持者和变体:这一观点已被多位研究人员探讨,通常是那些对哥伦布之前的跨大西洋或跨太平洋探索感兴趣的人。一个分支集中于腓尼基人或迦太基人(他们在公元前600-300年间是熟练的航海者)。19世纪的学者如约翰·丹尼森·鲍德温推测腓尼基商人可能访问过美洲,注意到符号和神话的相似性。一些人指出在巴西或中西部发现的所谓腓尼基铭文(尽管大多数未经证实或是骗局)。如果腓尼基人——他们在地中海使用卐字作为装饰图案——与新大陆人民有接触,他们可能会分享这一符号。另一个变体涉及罗马人的接触:有一个已知的轶事是关于巴西附近的罗马时代沉船(在里约热内卢附近发现的罗马双耳瓶的争议性发现)以及在委内瑞拉发现的罗马硬币藏匿处。虽然这些发现存在争议,但它们激发了罗马商人或遇难者在公元初几个世纪登陆美洲的理论。如果是这样,他们携带的任何图像(例如带有卐字的标准或盾牌,因为罗马马赛克确实在边框设计中使用卐字)可能被当地人看到。

在跨太平洋方面,关于佛教徒或中国人航行到新大陆的理论层出不穷。佛教传教士假说指出,到公元5世纪,佛教僧侣已航行至印度尼西亚,甚至可能更远;一份中国记载甚至提到一位僧侣向东航行到一个名为扶桑的地方(一些后来的作家将其等同于墨西哥或加利福尼亚)。由于卐字是佛教的神圣符号(代表佛陀的吉祥足迹或永恒),佛教在美洲的存在可以解释这一符号的引入。一些边缘理论家甚至建议羽蛇神(中美洲的白肤胡须神)实际上是佛教僧侣或甚至是罗马人——如果是这样,可能与符号有关。然而,这些想法大多是推测性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悉达多·乔达摩王子(佛陀),在亚洲艺术中传统上在他的胸部或脚上标有卐字;如果佛教艺术传到美洲,卐字也可能传到。

引用的证据:支持跨海洋接触的人经常指出一些引人注目的巧合或文物。例如,玛雅“卐字”神话:一些玛雅纺织品和艺术品包含一个围绕中心轴旋转的四个元素的图案(有时被称为阿兹特克的Nahui Ollin,尽管这是不同文化的术语),表面上看起来像卐字。他们认为这可能受到外国图像的影响。另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某些驯化植物在旧世界和新世界的存在(尽管这与卐字没有直接关系,但它是接触论环境的一部分)。具体到符号,他们强调卐字在美国西南部出现的时间(大约在霍霍坎时期,约公元300-700年)与跨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扩张的时代相吻合。波利尼西亚人到达复活节岛的时间是公元300年;一些波利尼西亚或亚洲航海者是否可能到达美洲并带来了象征性曲目?他们指出,一些波利尼西亚艺术(如在塔帕布或纹身上)包括螺旋和十字图案,可能类似于卐字。

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美洲所谓的“马耳他十字”岩画——一些人认为这些四臂十字与旧世界形式相同。如果这些被定为公元前晚期/公元初期,它们与这些接触相符。书写学上的主张(有争议的),如洛斯卢纳斯十诫石或肯辛顿符石,通常在此类理论的范围内,尽管这些不涉及卐字,但在某些人看来,确实表明了可能的前哥伦布时期旧世界的存在。

也许最有说服力的是旧世界人们在遇到美洲土著艺术时记录的类似符号的实例。16至19世纪的早期欧洲探险家提到美洲部落中的卐字样符号(例如,纳瓦霍的“旋转木头”和某些密西西比州的桨印陶器设计)。这些报告至少证实了该符号的存在,但并未说明它如何到达。跨海洋理论家有时还引用卐字方向的分布:他们声称(尽管这并不始终如一)新世界的卐字主要是一个方向,而旧世界是另一个方向,或反之,以此来暗示一种引入的版本。然而,实际上两种方向在两个世界中都存在。

优势:有针对性的接触假说具有特异性的优势——它可以通过一个明确的发现(例如,在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考古层中发现一个明确可追溯的旧世界文物带有卐字)来证伪或证明。它还利用了已知的历史航海能力:我们知道腓尼基人和罗马人航行过大西洋沿岸并能处理长途航行,我们知道波利尼西亚人掌握了长距离的太平洋航行。因此,想象一次偶然的航行在美洲登陆并不荒谬。如果发生了,文化交流(即使是微小的,比如展示符号或交易带有符号的物品)很可能发生。这可以巧妙地解释那些在当地艺术中没有明确发展前身的图案的突然出现。例如,一些最早的霍霍坎陶器设计似乎没有当地的前例——这表明灵感可能来自其他地方。跨海洋的注入可以提供这种灵感。

劣势:尽管有诱人的线索,但没有广泛接受的考古证据证实在那个时代存在持续的跨海洋接触。最有力的前哥伦布时期跨海洋接触案例仍然是公元1000年左右的纽芬兰的北欧人——但他们没有深入到影响使用卐字的文化。所有其他主张(腓尼基铭文、罗马沉船、亚洲僧侣在美洲)仍未得到验证或存在争议。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一理论处于主流考古学的边缘。它还必须面对同样的时间差问题:即使腓尼基人在公元前500年登陆,为什么北美的卐字通常要晚几个世纪才出现?人们会期望更直接的影响。此外,美洲的分布严重偏向西南和东南,而不是一个外国访客可能首先到达的沿海入口点。例如,巴西的腓尼基人可能会影响当地巴西土著艺术(据我们所知,其中并没有显著包括卐字),而不是霍霍坎亚利桑那。同样,中美洲的佛教徒可能会影响中美洲的图像(其中很少有明确的卐字),而不是普韦布洛人的图像。这种不一致使情景变得不那么直接。

此外,文化符号的传播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次看到它——它需要足够有意义才能被采用。如果外国水手到达,土著美国人真的会从他们那里采用卐字吗?可能是如果他们将其与强大的魔法或技术联系在一起。然而,土著美国人完全可以自己想出它(正如独立发明者所争论的那样),因此调用外部来源可能是不必要的。最后,跨海洋接触理论如果不小心,可能会陷入“古代外星人”或传播主义幻想的领域,这损害了它们的可信度。例如,一些极端版本声称旧世界宗教(印度教等)在美洲被实践,引用卐字作为证据——但这远未得到证实。

总之,虽然特定的跨海洋接触并非不可能,并且可以提供一个整洁的机制来分享卐字,但目前关于此类航行影响美洲图像的证据很薄弱且具有推测性。大多数考古学家仍然不信服,倾向于将美洲的卐字视为本土发展。这仍然是一个新发现(如在严格日期的地点发现明确的腓尼基文物)可能会极大改变观点的领域——但在此之前,它主要被认为是一个边缘假说。

推测的灾难性/天文学起源#

最令人着迷和非常规的解释之一是卐字可能具有天文学或灾难性起源——具体来说,世界各地的古人目睹了一种具有卐字形状的自然现象,这在文化记忆中留下了印记。这个想法最著名的版本来自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他提出一颗具有多个喷流的彗星或天空中的等离子体放电可能在古代出现,看起来非常像一个发光的卐字,从而激发了跨文化的符号。这一假说属于天体灾难主义的范畴:即天体事件(彗星出现、超新星等)影响了古代图像和神话的观念。

想法的起源:在他1985年的书《彗星》中,卡尔·萨根(与安·德鲁扬)讨论了一份中国汉代丝绸手稿(马王堆丝绸文本,公元前2世纪),其中描绘了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到的各种彗星形态。其中一个绘制的彗星形态具有一个中心核和四个弯曲的臂——一个明显的卐字形。文本将不同的彗星形状与预兆联系起来。萨根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建议如果一颗彗星接近地球并被正面看到,并且它有四个活跃的气体喷流,彗星的旋转和喷流的结合可能会产生一个风车外观——本质上是天空中的卐字。他进一步推测,这样一个壮观的景象,如果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可见,可能会导致不同文化采用卐字作为代表该事件的有意义的符号。萨根并不孤单;其他人如天文学家大卫·J·瑟金特和研究员鲍勃·科布雷斯也扩展了这一想法。科布雷斯在1992年写道,他在中国地图集上识别出卐字形的彗星被标记为“长尾雉星”,这表明中国人将其视为鸟迹或鸟状图形,这有趣地与其他地方的彗星-鸟神话相关。

另一个角度是由研究人员如安东尼·佩拉特提出的等离子体宇宙学假说,他提出史前岩画图形(包括卐字形式)描绘了史前天空中的极光等离子体放电。这是一个边缘想法,假设在大约10,000-12,000年前,地球受到不寻常的极光显示的影响,由于彗星或太阳活动,创造了像“火柴人”和卐字这样的形状,这些形状在全球岩画中被记录下来。

引用的证据:除了中国的彗星地图集,支持者还指出各种彗星或宇宙标志的神话。例如,一些美洲土著传说和欧亚传说讲述了古代天空中的火十字或旋转轮。他们将此与可能的彗星目击联系起来。萨根的论点从彗星喷流可以创造风车形状这一事实中获得力量——现代天文观测已经看到具有多个喷流的彗星(尽管除非从特定角度观察,否则不完全是一个完美的卐字)。短周期彗星恩克被一些人(如天文学家维克多·克鲁布和其他人)特别建议,因为它有一个非常稳定的轨道,并且可能在过去更大和更活跃。它或其碎片可能在青铜时代引起了显著的天体现象。实际上,弗雷德·惠普尔指出恩克的轴线方向是这样的,如果它爆发,它可能会对地球上的观察者呈现为一个“风车”。瑟金特对萨根的批评是中国的评论说卐字彗星根据季节预示不同的结果(暗示它被多次看到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建议也许一个相对频繁的彗星在一个几乎圆形的轨道上可以产生重复的卐字形式,他和其他人暗示可能是恩克。如果一颗彗星每隔几年(伴随爆发)反复显示卐字形式,它确实可能成为全球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北半球)。

除了彗星,其他人还提到了恒星的运动:例如,大熊星座围绕北极星旋转,形成一个卐字状的图案,贯穿四季。在一些欧亚传统中,卐字确实与极星和环极旋转相关联——臂可能是大熊星座在至日和分点时的位置。我们看到的Tumblr文章建议北欧的Ginfaxi符号可能与此或彗星的想法有关。如果跨文化的古代天文学家-祭司追踪环极星,他们可能会独立地设计出卐字作为旋转天空的示意图(因此是世界轴心的符号)。这将是一个更“有序”的天文学解释(非灾难性的,只是观察天空的旋转)。

优势:彗星/天文学假说有趣地绕过了文化接触的需要——如果每个人都看到了同样的天空事件,每个人都可以独立采用类似的符号,这符合广泛的分布而不需要扩散。它还可能解释为什么一个相对抽象的几何形状获得了如此崇高的地位:如果它与一个令人敬畏的宇宙事件(一个可能影响气候或引起恐惧的彗星)相关联,它将在集体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一个强大的预兆。这可以解释类似的解释,如将其与太阳或天空联系在一起,因为触发因素确实来自天空。中国的记录提供了一个自然界中卐字的具体例子(具有四个尾巴的彗星)被观察到。如果接受这在中国发生,那么很可能在其他地方也可见。此外,许多古代文化确实在他们的艺术中记录了不寻常的天体事件(例如超新星岩画,“星盘”等),所以彗星激发一个符号是有可能的。萨根的科学声誉为这一想法提供了一些可信度,并在比较神话圈子中引发了讨论。这是一种均变解释:天空提供了一个普遍的刺激。

劣势:主要的弱点是推测性和证明特定彗星事件影响所有文化的困难。虽然中国的文本是现象的证据,但我们没有直接的历史记录,例如公元前10000年(当Mezine卐字被雕刻时)有彗星。因此,这一理论可能变得不可证伪——人们总是可以说“也许那时出现了一颗彗星”。另一个问题:时间和频率。如果一个壮观的卐字彗星在公元前17000年(例如)出现并激发了Mezine,那它在公元前4000年Samarra或更晚的时间是否仍会被记住或记录?不太可能,除非这样的彗星周期性出现。彗星恩克的短周期可能允许反复出现,但它是否足够明亮以在全球范围内引人注目?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只有一些文化采用了这一符号而不是其他文化?例如,如果天空中的彗星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可能期望即使是最早的美洲定居者(他们在公元前12000年到达)也在他们的艺术中拥有它,但他们似乎直到更晚才有。此外,一些文化明确地将卐字解释为非天文学的方式(霍皮——地球上的迁徙,而不是彗星;印度教——吉祥的标记,而不是直接的彗星;密西西比——地下力量)。所以如果它的起源是彗星,许多人忘记了那个起源并重新附加了不同的意义。这削弱了解释力。

天文学家还警告说,彗星必须非常好地定位和明亮才能用肉眼产生一个清晰的卐字形状。这并非不可能(尤其是如果接近地球或古人有更暗的天空),但具有推测性。等离子体放电理论更具争议;虽然它试图解释一系列古代几何岩画为极光形状,但这不是主流接受的科学。

本质上,灾难性起源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迷人想法,产生了讨论但仍然是假设性的。它补充了其他理论(例如,它可能与独立发明同时发生——彗星提供了想法,独立的人们随后将其纳入)。然而,它尚未取代学术共识中的文化解释,因为文化证据更容易证明符号的共享和适应,而不是单一的古代彗星。

解释的综合——多因果视角#

在审查了主要模型后,很可能没有单一解释可以解释卐字的整个全球历史。证据表明因素的组合:

  • 基本的卐字形状简单,可能是多次独立发明的自然发展,作为几何艺术的自然发展(支持其在早期背景如Mezine和许多不相关社会中的存在)。
  • 区域扩散无疑发生在旧世界:例如,从青铜时代开始在欧亚大陆的符号传播可能涉及邻近社会之间的文化接触(贸易、迁徙)。印欧人的迁徙可能将卐字的使用传播并放大到整个欧洲和南亚,即使他们不是第一个发明它的人。
  • 可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扩散“推动”(一种不那么极端的超扩散版本)可能与农业和相关符号一起将图案从一个或几个主要中心(例如近东或旧欧洲)传播到其他地方。近东对旧欧洲新石器时代艺术的影响或印度河对后来的印度符号的影响是合理的例子。
  • 在美洲,卐字的晚期出现仍然引人注目。可能是它作为复杂图像发展的组成部分被独立构思(与复杂社会的兴起和有利于这种图案的编织/陶器技术相吻合)。但我们不能排除它在史前晚期通过某种接触(直接或间接)从旧世界到达——例如,与其他可能的引入一起(关于某些植物、图案等的前哥伦布时期跨海洋引入仍在辩论中)。鉴于缺乏具体证据,美洲的独立发明(可能是通过在自然界中看到类似的图案或听到神话传说的刺激扩散)是默认立场。
  • 神话收敛可能也起到了作用——人类在各地以四个方向和一个中心、太阳的日常运动、季节循环等概念化宇宙。卐字作为一个旋转的十字架,是这些想法的完美表现(世界轴心和旋转的天空)。因此,即使没有彗星,人们可能会用卐字象征旋转的天空或太阳的轨迹。这是一种由共同的认知和宇宙观驱动的独立发明,而不是随机的巧合。

在学术讨论中,任何广泛或跨海洋扩散的暗示往往被标记为超扩散主义并被驳回。实际上,许多早期的超扩散理论(如埃利奥特·史密斯的)因过于简化文化发展而被否定。然而,重要的是不要让“超扩散主义”这个词成为关闭探究的污名。断言所有事件的单一来源(超扩散)与考虑某些事件可能通过接触相关(合法扩散)之间是有区别的。平衡的方法认识到平行发明和扩散并不相互排斥——它们经常交织在一起。在卐字的案例中,似乎符号有多个起源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些传统相互作用并融合。例如,一个在新石器时代旧欧洲出现的符号可能被印欧人采用并传播得更远;一个在美国西南部独立出现的符号可能通过部落间的贸易路线传播(有证据表明“旋转木头”设计在普韦布洛和纳瓦霍之间扩散,例如,纳瓦霍可能在19世纪从普韦布洛的仪式沙画中采用了它)。

机构对超出某些限制的扩散持谨慎态度,根源在于需要强有力的证据。在缺乏强有力的证据的情况下,保守的立场是多重独立起源。然而,我们应该对新数据保持开放。因此,讨论是动态的:一个世纪前,许多人相信单一的雅利安扩散;中世纪转向极端独立平行主义;现在,随着全球化视角的出现,学者们谨慎地探索史前时期的跨文化网络(例如,DNA显示出比以前认为的更多的古代人类运动)。卐字的故事可能反映了人类历史:一些共享的冲动,一些共享的交流。


象征意义和跨文化解释#

无论它如何传播,卐字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各文化中有所不同,但也显示出惊人的共性:

  • 太阳和天体象征:许多文化将卐字与太阳或天空联系在一起。其旋转形式暗示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或太阳战车的轮子(在印欧神话中)。例如,在青铜时代的欧洲,考古学家经常将剃刀、盾牌或陶器上的卐字解释为太阳的象征。斯拉夫的kolovrat(卐字变体)字面意思是太阳的“旋转轮”。在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背景下,卐字是旋转的太阳和无限创造的象征。纳瓦霍和霍皮有时也将旋转木头与太阳的光芒或四个日出/日落点联系在一起。在早期佛教艺术中,卐字是佛陀的吉祥标记之一,有时被解释为太阳(surya)的象征或简单的好运在各个方向上闪耀。这种反复出现的太阳关联表明一种独立的收敛:这种形式自然唤起了某种旋转和赋予生命的东西(太阳、季节、昼夜循环)。
  • 旋风和生命循环:卐字的动态形状也导致了作为旋风或水螺旋的解释。在阿帕奇和纳瓦霍中,水中的旋转木头会产生一个类似十字的漩涡——他们的卐字(带有延长的末端)实际上是洪水中旋转木头的描绘。这成为一个治愈的象征,代表生命的动荡旅程和创世故事中的水中出现。同样,中国对wan(卐字)的某些解释将其与10,000(萬)事物的旋转联系起来,基本上是生命的万象。Mimbres碗上出现的卐字形式可能用于与水相关的仪式(推测性地,因为一些在与水象征相关的墓葬中被发现)。循环和重生的概念经常附着:例如,在印度教中,卐字的连续运动可以象征轮回,重生的循环,或简单的吉祥连续性。
  • 世界轴心和四个方向:如前所述,许多群体将卐字视为一个宇宙图——一个世界地图,具有四个基本方向和中心。霍皮人明确表示:卐字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Túwanasavi),其臂延伸到地球的神圣尽头。在印地语中,swasti这个词可以意味着健康的祝福,有人将其解释为所有方向上的平衡完整性。密西西比州的“圆中的卐字”图案放置在一个仪式背景中,可能表示从中心(轴/极)到四个方向的力量——本质上是稳定宇宙的生成力量。在中世纪和现代亚美尼亚,arevakhach(卐字)明确地被称为“永恒结”或永恒的象征,与永恒的火/太阳和世界的中心联系在一起。这些平行现象暗示即使没有直接接触,许多文化也将这种形状与围绕一个关键中心的空间和时间的秩序联系在一起。
  • 生育与繁荣: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是卐字作为生育符号或好运的预兆。svastika在梵语中的意思是吉祥,它在印度被广泛用于门槛、供品和仪式中以祈求祝福。在Cucuteni的例子中,考古学家在一个神龛中看到卐字作为对母神生育仪式的一部分。Mezine卐字被发现于接近男性生殖器物体的地方,引发了它象征生育或生命力的猜测。在早期农业社会中,太阳和季节循环的符号常常也作为作物生育的象征。因此,卐字可能被画在谷仓或田地上以确保丰收(实际上,一些来自巴尔干的民族志记录显示农民在田地上标记太阳轮用于此目的)。密西西比地下世界力量的背景也可能与生育有关:在他们的信仰中,地下世界是种子、水和地球母亲的领域,因此生成性的卐字可能确保土地和人民的生育力。

  • 二元性:顺时针与逆时针:有趣的是,许多传统在方向上有所区分。在印度教和佛教中,顺时针的卐字(向右,通常是太阳运动)通常是积极的(真正的卐字),而逆时针(向左)的有时被称为sauvastika,可能具有神秘或更黑暗的关联(夜晚、卡莉、魔法)。类似地,霍皮族和其他一些土著记载说一种方向代表正确的宇宙秩序,另一种则是反向。例如,一些普韦布洛故事表明,当人们第一次迁徙时,他们以某种旋转方向(一个方向)前进,但如果他们走相反的方向,那将是邪恶的或违背计划的。在北欧神话中,没有关于卐字的明确文本,但一些符文符号(如旋转的fylfot)在护身符上以两种方向使用,可能具有不同的意图(保护与诅咒)。考古学中两种方向的存在(例如,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显示左右卐字)表明许多文化在实践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它们,但在区分的地方,它强调了卐字的极性——它体现了对立面的平衡(昼/夜,夏/冬,生/死)。这种二元性可能是其力量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方向来包含相反的力量,因此它是灵活和包容的。

  • 其他关联:有无数具体的解释:例如,在早期基督教墓穴中,卐字(有时称为gammadion十字)被用作伪装的十字架或基督战胜死亡的象征(生命永恒之轮的转动)。在中国寺庙中,字通常表示无数真理或佛心。在日本,卐字(manji)至今用于地图上标记佛教寺庙,这是一种表示崇拜场所的良性用法。在日耳曼民族中,卐字有时被称为雷神之锤或被视为雷神/多纳尔(雷神)的标志,可能是因为它类似于旋转的锤子或闪电。这显示了该符号的多功能性——它被映射到文化所拥有的任何有益的、神圣的力量概念上(无论是太阳、风暴、神还是宇宙秩序)。

该符号的术语也揭示了态度。在西方,“卐字”这个术语本身是在19世纪从梵语引入的;早期,欧洲人称其为“fylfot”(在纹章学中)或“gammadion”(因为它看起来像四个希腊字母gamma)。采用梵语术语与对雅利安理论的兴趣相吻合,是东方化的一部分。二战后,“卐字”在西方几乎专门与纳粹主义联系在一起,人们常常避免在其他背景中使用它(有时更喜欢使用“钩十字”或相关文化的本土术语,如manji、旋转原木等,以避免污名)。这突显了一个符号的意义如何被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一个千年来生命和好运的象征在西方仅在十年内就与仇恨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学术写作中,理解是将纳粹标志(一个特定的倾斜黑色卐字旋转45°在白色圆圈上,红色背景)与一般的古代符号区分开来。纳粹的挪用本身是有意识地与印欧扩散的想法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他们是在复兴雅利安的力量符号),这讽刺地说明了一个理论解释(雅利安扩散)如何产生现实世界的后果。


历史编纂学:超扩散主义与正统学说及寻找平衡#

卐字解释的学术故事本身是启发性的。早期的比较学者被卐字的普遍性所吸引——它激发了共同起源的宏大理论。如我们所见,施里曼和伯努夫的雅利安中心模型就是一个结果。当这条路径变得政治上有污点并被过度延伸时,20世纪中期的学者通过大体上拒绝广泛的扩散主张来做出反应。术语**“超扩散主义者”**成为任何建议例如跨海洋影响或全球符号单一来源的人的贬义标签。当然,许多超扩散主义作品缺乏证据,并带有欧洲中心主义或殖民心态(例如,埃及人或亚特兰蒂斯人将文明传播给“较不先进”的民族)。卐字在这个学术钟摆中被卷入。二战后,很少有严肃的考古学家会发表关于卐字扩散的文章,担心与被否定的思想或纳粹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说存在一种“制度性沉默”——关于为什么卐字无处不在的话题除了在狭窄的区域研究中几乎没有被讨论。

然而,近年来,一种更为细致的方法正在出现。考古天文学、认知考古学和世界历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使用新工具(例如,放射性碳测年、GIS分布映射和基因数据)重新审视全球符号。他们尝试对过去数据进行斯特劳斯式的“字里行间阅读”——认识到虽然超扩散主义有缺陷,但也许取而代之的完全孤立主义也留下了一些未解释的东西。例如,某些技术(如弓箭或某些陶器风格)在大陆间的传播表明史前时期的人们确实比以前想象的更多地移动和交流。为什么符号不可以呢?关键是避免极端,声称所有的来源都来自一个。相反,像迈克尔·维策尔这样的学者(研究全球神话模式)建议,一些母题可能追溯到现代人类的早期迁徙(非洲起源,上旧石器时代),因此是共享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其他可能是后来的趋同或局部扩散的结果。卐字可能是上旧石器时代概念的一个例子(如果Mezine是那么古老并与后来成为欧洲/亚洲祖先的旧石器时代欧亚文化有关)——这意味着它可能是人类象征文化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层次的一部分,然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重新出现(可以说是一种荣格式的原型)。这虽然是推测,但它提供了一条中间道路:也许卐字既不是纯粹独立的,也不是来自单一的近期来源,而是来自人类认知中一个非常古老的来源,在各种条件下浮现。

另一个历史编纂学的观点是卐字的韧性和适应性。一个符号要存活数万年必须是有用且适应性强的。卐字的形式易于绘制和识别,其双边对称性令人赏心悦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喜欢对称)。它也很容易融入艺术(陶器带、纺织品图案、砖石等)。文化上,其核心概念——好运和周期性——是几乎普遍的愿望——谁不希望好运并理解自然的循环?这使得它成为一种**“前字母的模因”**:一旦被构思出来,它就具有很高的复制价值。即使在社会崩溃时,符号在继承社会中重新出现,有时没有直接的连续性(例如,印度河文化的崩溃,后来被吠陀印度人使用,可能中间有一些间隙)。

总之,卐字作为一个多面符号,具有深厚的考古根源和复杂的理论解释网络而持久存在。现代研究倾向于接受多种因素——独立发明、区域扩散、共享心理学,甚至可能是罕见的长距离接触——都在该符号的全球存在中发挥了作用。学者的挑战是为每个实例解开这些因素,而不是应用一种通用的解释。卐字的故事因此反映了人类的故事:创新、迁徙、趋同、分歧,以及通过时间的意义层次。


结论#

从乌克兰的冰河时代雕刻到古代伊拉克的碗,从印度的寺庙到亚利桑那的陶器,卐字在人类文化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考古学上,我们追踪了它跨越的时代(上旧石器时代到近代)和大陆(欧亚、非洲、北美),注意到关键的例子及其背景。理论解释已经从将其视为单一史前种族的标志演变为理解它作为一种普遍吸引人的形式,可能多次出现并通过各种机制传播。每个主要解释——平行发明、印欧和全新世扩散、跨海洋接触和天体灵感——都提供了见解,但也有局限性。

证据表明,卐字的普遍性归因于简单性和深刻的象征性的结合。作为几何图形,它可以在不同社会中轻松创造。作为符号,它概括了基本的人类关注:时间的转动、空间的基本轴线、光明与黑暗的舞蹈、繁荣的承诺、宇宙的奥秘。这些共鸣使其在不同文化中被采用和重新发明,通常具有令人惊讶的趋同意义(例如太阳或好运),但也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还必须承认现代历史的悲剧性转折,这改变了卐字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感知。纳粹对该符号的滥用——一个本身由扭曲的超扩散主义雅利安神话驱动的运动——展示了背景如何彻底改变一个符号的内涵。这一现代意义层本身是卐字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了符号如何获得力量以及如何被挪用以服务于意识形态。作为回应,许多人今天寻求教育公众关于卐字的真正古代遗产,将其与纳粹标志区分开来,并强调其在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意义(例如,印度教和佛教社区经常在展览中解释差异,一些博物馆现在展示古代卐字时附有详细说明以避免误解)。

最终,卐字体现了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它既是一个简单的装饰,又是一个深刻的象征,具有既是地方性的又是全球性的历史。它教会我们关于人类思想的相互联系——一个形状如何独立地出现在遥远的人们中,因为我们的思想和天空共享共同的结构——以及思想如何随着人们的移动而传播。卐字的考古记录鼓励我们对史前史持整体观,不否认接触,也不低估人类的创造力。

随着进一步的发现(新遗址、更好的测年,甚至可能是从发现象征物品的背景中提取的古代DNA),我们可能会精炼对卐字首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它如何传播的理解。Mezine的“卐字”真的是第一个吗,还是会发现更早的例子?一颗彗星在12000年前的天空中播下了这个想法吗?迦太基的商人在巴西的岩石上刻下了卐字吗?这些仍然是开放的问题。明确的是,卐字在人类故事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很少有符号如此广泛传播并持续如此之久。它提醒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共享的遗产,早在20世纪成为分裂的象征之前。在重新认识卐字的深远过去时,我们进行了一次文化复兴的行动,理解符号本身不是好或坏,而是赋予它们我们所赋予的价值。古代卐字,在其跨文化的各种化身中,绝大多数是一个积极的象征——生命、太阳、健康和好运。承认这一事实就是承认跨越时间的人类希望的统一。


常见问题 #

Q 1. 已知最古老的卐字是什么? A. 最早被广泛引用的例子是乌克兰Mezine出土的一只猛犸象牙鸟雕像上的卐字图案,追溯到上旧石器时代,可能是公元前10000-15000年。

Q 2. 卐字是如何到达美洲的? A. 这存在争议。主流考古学倾向于认为是美洲原住民文化(例如,霍霍坎、密西西比、霍皮)在公元前200年后独立发明的。扩散理论(例如,通过白令海峡或未经证实的跨海洋接触)由于缺乏具体证据和时间差距而不太被接受。

Q 3. 卐字总是具有相同的意义吗? A. 不是。虽然通常与太阳、好运、生命循环或宇宙秩序(四个方向/世界轴)等正面概念相关联,但具体意义在不同文化和时间段中显著变化(例如,新石器时代欧洲的生育,霍皮的迁徙记录,密西西比人的地下力量)。


参考资料#

  1. Campbell, Joseph. The Flight of the Wild Gander, 1969 – 讨论了Mezine和旧石器时代的符号。
  2. Schliemann, Heinrich. Ilios, 1880 – 报告了在特洛伊发现的卐字(超过1800个实例)。
  3. Burnouf, Émile. La Science des Religions, 1885 – 早期雅利安对卐字的解释。
  4. Wilson, Thomas. The Swastika: The Earliest Known Symbol, and its Migrations, Smithsonian Report, 1896.
  5. Klyosov, Anatole & Mironova, Elena. “A DNA Genealogy Solution to the Puzzle of Ancient Look-Alike Ceramics across the World,” Advances in Anthropology 3(3), 2013 – 提出R1a迁徙连接使用卐字的文化。
  6. Sagan, Carl & Druyan, Ann. Comet, 1985 – 提出彗星卐字假说及中国手稿证据。
  7. Kobres, Bob. “Comets and the Bronze Age Collapse,” 1992 – 将卐字彗星(“野鸡星”)与神话鸟/彗星传统联系起来。
  8. van der Sluijs, Marinus (ed.). The Mythology of the World Axis, 2011 – 比较研究世界轴符号包括卐字。
  9. Mawangdui Silk Texts, transl. 1979 – 古代中国彗星图集描绘卐字形彗星。
  10. Archaeologist.org blog, “The Mizyn Swastika of Ukraine: Earliest Known Appearance?” May 6, 2024 – 概述Mezine遗址及其卐字图案。
  11. Wikipedia contributors. “Swastika.”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latest revision 2025 – 卐字历史和全球使用的广泛概述。
  12. Wikipedia contributors. “Mississippian copper plates.” Wikipedia, latest rev. 2023 – 详细说明SECC图案包括可能的卐字形式。
  13. David, Gary. “The Four Arms of Destiny: Swastikas in the Hopi World,” 2006 – 探索霍皮迁徙符号和卐字的神话。
  14. Allchin, Bridget & Raymond.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India and Pakistan, 1982 – 关于印度河流域符号包括卐字的笔记。
  15. Quinn, Malcolm. The Swastika: Constructing the Symbol, 1994 – 讨论施里曼等人如何构建卐字的雅利安身份。
  16. Hrebik, J. “Swastika in Cucuteni–Tripolye Culture,” Stratum Plus 2005 – 分析新石器时代卐字的使用(通过引用)。
  17. Peake, Harold & Fleure, Herbert. The Steppe & the Sown, 1928 – 早期扩散主义符号解释的一个例子包括卐字。
  18. Furst, Peter. North American Indian Art, 1982 – 提到普韦布洛和纳瓦霍在艺术和仪式中使用旋转原木(卐字)。
  19. Marshall, John. Mohenjo-daro and the Indus Civilization, 1931 – 报告印度河遗址中的卐字印章发现(附录中的图版)。
  20. Witzel, Michael. The Origins of the World’s Mythologies, 2012 – 涉及深层模式符号,或许间接涉及卐字作为劳拉西亚神话的主题(天体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