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 女娲和伏羲是中国神话中的原始创造神,通常被描绘成人首蛇身,象征着他们在人类与神之间的边界地位。
  • 他们常被描绘为持有圆规(女娲)和矩尺(伏羲),代表天地,并在混沌中施加宇宙秩序。
  • 类似的蛇形象在许多世界神话中出现,包括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伊甸园蛇,尽管具有不同的道德意义。
  • 这些跨文化的主题普遍存在,暗示着文化扩散或人类神话创作中的共同心理模式。
  • 这些神话的相似性提供了关于不同文明如何概念化创造、秩序以及人与宇宙力量关系的见解。

女娲和伏羲的历史和神话背景#

女娲(女娲)和伏羲(伏羲)是中国神话中的核心人物,通常被视为人类的原始夫妻和文化带来者。早期的中国文献已经描述他们具有蛇形特征。例如,战国时期的《天问》在《楚辞》中提到“女娲人头蛇身”。类似地,汉代的《山海经》描述女娲为“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这些早期文本确立了女娲和伏羲属于具有蛇(或龙)特征的创造神类。

女娲被尊奉为人类的创造者和救世主。在一个传说中,她用黄土塑造人类,赋予生命。在另一个著名的神话中,女娲修补了因宇宙灾难而破裂的天空:“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原文:“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在这个故事中,保存于西汉的《淮南子》中,女娲还修复了天柱(用一只巨龟的腿),杀死了一条毒龙,并阻止了洪水,从而拯救了世界。由于这些事迹,后来的文献将她尊为三皇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统治者,甚至记录她被崇拜为天后或造物主。

伏羲则被描绘为女娲的兄长(或长兄)和丈夫。传统记载说华胥氏的处女踩在巨人的脚印上,奇迹般地怀上了伏羲。伏羲被认为是文明创新的发明者:捕鱼网、文字或八卦、音乐和婚姻制度的发明者。事实上,古老的传统认为,在一场大洪水之后,伏羲和女娲是唯一的幸存者,并成为第一个夫妻来重新繁衍世界。这个兄妹婚姻的创造故事出现在多个早期的中国记录中。《太平御览》(10世纪百科全书)中记载,例如,女娲用泥土塑造人类,然后因任务疲惫,与兄长伏羲结婚,共同继续人类的繁衍。女娲和伏羲作为原始夫妻——两个兄妹结合以确保人类生存的观念,成为后来的民间传说中的常见主题。

原文——《楚辞》(天问):“女娲人头蛇身” 英文翻译:“女娲有人的头和蛇的身体。”这个早期描述来自《天问》(约公元前4世纪),突出了她的混合形态,这在许多描绘中也反映在伏羲身上。

到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女娲和伏羲已被确立为人蛇混合体,并作为人类的祖先。司马迁的《史记》将伏羲列为古代的统治者,后来的文献常将女娲与他配对列入古代统治者或神灵名单中。汉代学者许慎在字典《说文解字》(公元2世纪)中定义“娲”(女娲名中的“娲”)为“古神女,化万物者”,强调她作为创造者的角色。因此,伏羲和女娲不仅是神话人物,也是崇拜对象。特别是女娲有庙宇和节日以她的名义举行,并被作为神圣的媒人和女性的保护者而被祈求。伏羲也因教导人类技能和设计用于占卜的八卦而受到尊敬。

总之,中国传统记住女娲和伏羲是人类的第一对夫妻和文化祖先。他们的结合是一个宇宙婚姻,产生了文明本身。独特的是,他们被描绘为非完全人类,而是半人半蛇的神灵,象征着他们在创世之初的原始、边界地位。这种图像通过他们携带的符号获得了更深的意义,正如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

图像学:圆规和矩尺的主题#

在汉代艺术中,女娲和伏羲与特定的工具联系在一起:她持有圆规(规),而他持有矩尺(矩)。这种配对在中国艺术中持续了数千年,具体的图像学在公元2世纪左右形成。例如,在河南南阳的汉代墓葬浮雕中(约公元165年),女娲和伏羲被描绘成人首蛇身,相对而立,女娲持圆规,伏羲持矩尺。这种图像学成为经典,可以在各种媒介中观察到,包括墓砖、石棺、青铜镜,以及后来的庙宇壁画和绘画卷轴。

这种象征意义深远。圆规画圆,代表天,而矩尺代表地。在中国宇宙观中,“天圆地方”——这一概念通过这些工具直接可视化。中文中的“规矩”一词同时也是“规则”或“标准”的意思。因此,女娲用她的圆规和伏羲用他的矩尺在原始混沌中确立了宇宙规范并施加秩序。更深层次上,两位神灵的交织蛇形体创造了一个类似于太极(“太极”)符号的图形——代表阴阳的互补宇宙力量,女性和男性原则在动态平衡中结合。

有时,这种图像学还结合了其他符号。在一些汉代石雕中,女娲和伏羲被描绘与太阳(包含三足乌鸦)和月亮(包含捣药兔)一起。在某些变体中,他们不仅持有圆规和矩尺,还直接持有日月盘。意义显而易见:他们是一对宇宙力量,统治着空间(圆规和矩尺)和时间(太阳和月亮)。他们代表了宇宙本身的基本结构原则。

来自各个时期的文本证据证实了这种描绘的特殊意义。汉代的《尚书大传》明确将伏羲与矩尺和地球的规制联系起来:“伏羲画八卦,立矩以定四方,故地有规矩”。类似地,唐代评论家孔颖达写道:“女娲持规以立天”。这两位神灵的宇宙角色——通过他们的工具来整理和协调宇宙——成为中国神话艺术的一个独特特征。

全球平行:其他文化中的蛇形象#

女娲和伏羲的蛇形特征在世界神话中找到了有趣的平行。最显著的是《圣经》中伊甸园的蛇(创世纪3章)向第一对人类夫妇提供知识——尽管在中国传统中具有非常不同的道德意义。虽然女娲和伏羲是仁慈的文化带来者,但伊甸园蛇的知识礼物被视为对神圣命令的违抗。然而,这两个叙述都将蛇与原始人类知识和从天真到文明意识的过渡联系起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有宁吉兹达,一个与生育和冥界相关的蛇神,有时被描绘成人首蛇身或两条交织的蛇。类似地,在埃及神话中,瓦吉特,眼镜蛇女神,保护法老并与主权和神圣权威相关联。交织蛇的图像也出现在与希腊赫尔墨斯相关的杖和希腊-罗马文化中的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中。

在中美洲传统中,羽蛇神如羽蛇神(阿兹特克)和库库尔坎(玛雅)被尊为创造神和文化带来者,他们教导人类艺术、农业和历法系统。与中国蛇神的视觉相似性令人惊讶,暗示着符号的扩散或神话创作中的共同心理模式。

在印度教图像中,nāgas(神圣蛇生物)通常被描绘成人首蛇身,令人联想到女娲和伏羲的混合形态。毗湿奴神躺在宇宙蛇舍沙(或阿南塔)上,代表永恒和宇宙存在的基础。蛇作为同时地底(地球)和宇宙的象征与女娲和伏羲的双重性质相似,既是地球祖先又是天神。

即使在北欧神话中,米德加尔德蛇(约尔蒙冈德)环绕世界,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乌罗波罗斯图案——象征宇宙的完整性和循环时间。这与中国艺术中女娲和伏羲交织的身体常形成的圆形图案相联系,暗示宇宙的完整性。

圆规和矩尺的象征在西方传统中也找到了类似物。在共济会中,矩尺和圆规成为核心标志,代表道德美德和天地之间的和谐——这一解释与中国对这些工具的理解惊人地相似。虽然共济会的使用是独立发展的,但这种平行表明了一种跨文化的倾向,即赋予这些几何工具以宇宙意义。

世界各地的第一对夫妻和蛇的原型

与蛇/龙或由交织生物创造相关的第一对夫妻的原型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发现。对全球神话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平行和独特的变体:

  • 美索不达米亚和近东: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创造故事并不以人类夫妇为中心,但蛇和龙状生物确实出现。在巴比伦神话中,原始力量包括提亚马特,一个混沌龙(常被描述为蛇状),与阿普苏一起生下第一代神灵。虽然不是人类,但这个原始龙母和她的配偶是创世之初的蛇夫妇。在苏美尔传说中,洪水之后,英雄吉尔伽美什寻找不死之草,却被蛇偷走——一个像创世纪一样将蛇与失去乐园联系起来的故事。在琐罗亚斯德教(波斯)传统中,第一对人类玛什亚和玛什亚内由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但后来被邪灵阿里曼欺骗,有时被设想为一个撒谎的蛇或龙。近东创造/堕落神话中恶意蛇的持久存在(从伊甸园的蛇到琐罗亚斯德教,甚至可能更早的迪尔蒙故事)表明了一个区域性主题,即蛇是第一对人类的腐化者,与中国蛇神是恩人的形象形成对比。
  • 南亚(印度河和吠陀):古代印度河文明没有留下书面神话,但显然蛇崇拜很普遍(眼镜蛇图案,nāga图标)。在后来的印度教神话中,我们发现蛇在宇宙中的角色:巨蛇舍沙支撑着地球,或瓦苏基在宇宙的乳海中被用作搅拌绳。虽然第一对人类(印度教传说中的阎摩和阎米,或摩奴和沙塔鲁帕)与蛇无关,但印度神话确实有一个被鱼化身(摩atsya)拯救的第一人(摩奴)——一种不同的动物主题。然而,印度教和佛教传统尊敬Nāgās(蛇生物)作为生育和雨水神。人蛇的融合在Nāga Kanya(蛇女)等人物中可见,但这些是较小的自然精灵,而不是创造者。可以说,印度的恩蛇原型等同于Nāga王国,但它并没有特别与单一的第一对夫妻叙述联系在一起。然而,早期印度背景中蛇象征的突出地位(眼镜蛇崇拜,佛陀道路上的蛇等)显示了对蛇作为生命、死亡和重生古老力量的广泛崇敬,就像在其他文化中一样。
  • 希腊-罗马:希腊神话提供了有趣的蛇夫妇平行。在一个佩拉斯吉安创造故事中(由古代来源和后来的罗伯特·格雷夫斯报道),女神欧律诺墨(母神)与巨蛇奥菲翁共舞;两者交配,欧律诺墨下了世界蛋,奥菲翁盘绕在其周围直到孵化。这个女神+蛇作为世界创造者的形象与“第一对夫妻和蛇合一”的主题惊人地接近——欧律诺墨和蛇是创造的伙伴。另一个希腊例子是厄喀德娜,上述提到:赫西俄德描述厄喀德娜为“半美丽少女和半可怕蛇”,她与配偶堤丰生下许多生物。虽然厄喀德娜和堤丰被描绘为怪物而不是人类的创造者,但蛇形女人和她的配偶的形象在希腊思想中存在。奥尔菲克传统同样有宇宙蛇克罗诺斯(时间)和阿南刻(必然)缠绕在创造的原始蛋周围。这些古典神话强调,蛇人混合体和交织的蛇是地中海地区创造和原始力量的有力象征。在晚期古代的诺斯替传统中,甚至重新解释了创世纪故事——蛇(通常被命名为索菲亚或智慧实体)被视为知识的带来者。因此,西方既有主流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负面蛇,也有更模棱两可或积极的蛇在神秘或早期传统中。这反映了蛇作为混沌或创造的双重角色。
  • 中美洲:在中美洲的宇宙论中,蛇被深深地尊为创造者。玛雅《波波尔·乌》描述了特佩乌(天空神)和古库马兹(羽蛇神)共同创造世界。古库马兹(在其他中美洲文化中为库库尔坎/羽蛇神)字面上是一个有羽毛的蛇神,他说话并带来地球和生命。虽然不是人类夫妇,但天空神和蛇神的二元性合作令人想起伏羲和女娲的天地配对。阿兹特克神话讲述羽蛇神通过去冥界并恢复前几代的骨头来创造人类,然后在上面流血——一个常常得到或反映双胞胎(特斯卡特利波卡)帮助的地球创造者角色。在一些描绘中,羽蛇神与他的女性对应物(例如阿兹特克蛇女神科阿特利库或某些神话中的其他女神)结合,但没有明确的“亚当和夏娃”对存在。相反,我们确实有一个洪水幸存故事:一对人类夫妇塔塔和内娜在船上逃离洪水(回响诺亚)但因不服从而被变成狗。虽然没有蛇参与其中,但中美洲对创造中的蛇神的广泛强调(羽蛇神作为创造者和文明者,从奥尔梅克时代开始)提供了与中国蛇创造者的主题平行。这种图像也非常一致:来自古代墨西哥的雕塑可能显示两条蛇交织(例如阿兹特克艺术中的双头蛇),象征着二元性或天体和地球力量的结合——不亚于伏羲和女娲的交织尾巴。
  • 中东和非洲:在近东和非洲神话中,我们也发现第一对夫妻和蛇。例如,在一些美索不达米亚传统中,洪水之后,恢复的人类人口从一个新的第一对夫妻开始(如乌特纳皮什提姆和他的妻子,洪水幸存者——与中国神话中的伏羲和女娲作为洪水幸存者相似——尽管这里没有蛇元素,除了蛇偷走生命之草)。在非洲神话中,有强烈的蛇象征:丰(达荷美)人说创造者娜娜-布卢库有双胞胎玛乌(女性)和丽莎(男性),他们结婚并创造了人类,他们得到了彩虹蛇艾多-赫韦多的帮助,后者用线圈支撑着地球的重量。这非常接近于一个与蛇交织在一起的第一对神圣夫妇的概念。在澳大利亚土著传统中,彩虹蛇也受到崇敬,通常是一个孤独的创造者或土地的塑造者,但在各种故事中有时与配偶结合(在某些版本中,有两条相反性别的彩虹蛇相遇)。在土著梦境中,彩虹蛇是一个带来生命和生育的原始存在,类似于女娲在塑造生物中的角色。虽然没有被描绘成人类夫妇,但两条蛇或蛇与创造者的结合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从这个全球调查中,我们看到蛇在创造中的反复出现的模式:要么作为第一对夫妻的一部分(中国的伏羲/女娲,希腊的欧律诺墨/奥菲翁),要么作为第一对夫妻的对手(圣经中的伊甸园,波斯的阿里曼对玛什亚和玛什亚内),要么作为唯一的创造者(彩虹蛇,羽蛇神)。男性和女性的交织以产生世界几乎是普遍的——有时这对是拟人化的(亚当和夏娃),有时是动物化的(以动物形式的天父和地母,或交配的宇宙蛇)。蛇,因其地底的神秘性质和蜕皮的习惯(象征重生),自然与创造、生育和生命的循环更新联系在一起。许多文化可能独立地到达了这个象征;在其他情况下,主题可能沿着贸易路线和迁徙传播。接下来,我们考虑这种扩散或共同起源如何发生,特别是在像丝绸之路这样的古代联系和甚至像哥贝克力石阵这样的史前遗址的背景下。

主题的扩散和共同起源

这些神话的惊人相似性可能是文化扩散的结果,还是它们指向早期人类共享的共同原型神话?学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像世界创造蛇夫妇这样的神话是在世界不同角落独立出现的,还是从一个单一来源传播的。

丝绸之路假说:由于伏羲和女娲的图像在新疆(基本上是丝绸之路的枢纽)的一幅唐代画作中生动地出现,人们可能会想知道东西方的思想是否混合。丝绸之路在唐代已经活跃,允许中国、中亚、印度和中东之间的艺术和宗教主题的交流。然而,中国交织蛇夫妇的主题在更早的汉代就有记载(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神话之前的几个世纪)。有可能蛇人混合体作为原始存在的形象在中亚有非常古老的根源,早于书面历史,东西方都继承了它。或者,有人推测后圣经影响在晚期古代渗透到中国思想中(例如,唐代的摩尼教传教士讲述了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女娲和伏羲的故事受到犹太-基督教传说的影响——中国叙述中没有堕落或花园元素的道德化痕迹。如果有的话,中国学者在17-18世纪(如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比较了洪水传说,并注意到女娲与圣经中的夏娃/诺亚人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但那是一个更晚的智力活动。在古代,独立发展是更简单的解释,尽管贸易路线可能携带了广泛的想法(例如,龙的形象在整个欧亚大陆普遍存在)。

史前起源:最近的考古发现将有组织的神话讲述推回到冰河时代。位于现代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约公元前9500年)提供了诱人的线索。哥贝克力石阵是一系列装饰有雕刻动物的石围栏——值得注意的是,蛇是其柱子上最常见的图案之一。一些研究人员(在主流考古学之外)甚至称其为“世界上第一个蛇庙”。这种早期公共场所的蛇形象的普遍性表明蛇崇拜或象征对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具有重要意义。一种推测性理论(由讨论哥贝克力石阵的博主称为“夏娃假说”)提出,神圣蛇和母神或第一位女性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这个深远的史前时期。随着人类的分散,理论认为,他们携带了“第一位母亲+蛇”故事的变体,后来演变成远东的女娲-伏羲,近东的亚当-夏娃和蛇,以及其他地方的类似模式。

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确实如此,蛇的图像在古代遗址中几乎是普遍存在的——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埃及和玛雅金字塔,蛇无处不在。一些人类学家建议,人类对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迷恋或恐惧(由进化引起),这使得蛇从一开始就是有力的宗教象征。一个关于蛇神话古老性的挑衅性证据是博茨瓦纳的Tsodilo Hills的一块70000年前的岩石,雕刻成巨蟒的形状,周围有仪式活动的迹象——可以说是已知最古老的仪式遗址之一,暗示了原始宗教的蛇崇拜。如果早期智人崇拜一个伟大的蛇灵,那么随着神话的分化,这可能在许多文化中产生了蛇创造者的故事。

扩散与独立发明:可能两者都有。丝绸之路可以解释印度、伊朗和中国之间某些主题的传播(例如,印度Nāga图像影响中国龙的形象,反之亦然——中国甚至有时将印度的佛陀与蛇身神联系起来以适应当地图像)。欧亚神话之间的密切对应——如从中东到中国的广泛洪水神话和兄妹婚姻主题——强烈暗示了交叉传播。事实上,兄妹再人口故事在中东(伊朗的伊玛故事,或希腊神话中德卡利翁和皮拉的故事,他们是堂兄妹)和东南亚也存在。这个特定的主题(洪水后的乱伦第一对夫妻)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或者反映了许多文化独立到达的一个逻辑叙述解决方案,以解释灾难后的起源。

至于方矩主题,扩散似乎不太可能——在古代它是明显的中国特色。没有证据表明,例如,希腊人或印度人以同样的方式描绘他们的神灵。最接近的西方平行——上帝与圆规——出现在中世纪晚期,可能是独立作为一个寓言图像。然而,交织的男女蛇主题确实有一个潜在的扩散路径:例如,有人将伏羲和女娲与起源于近东的杖(与希腊神赫尔墨斯相关,但在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中发现为两条交配的蛇)进行比较。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是否带来了交织蛇的故事或符号,强化了中国的形象?来自吐鲁番的阿斯塔纳画作(在丝绸之路上)在唐代清楚地展示了这一主题,但我们知道它在汉代中国也存在,因此不是在唐代进口的。可能这个符号在多个地区出现,因为它在视觉和概念上具有吸引力:对立的统一(男女)和螺旋的无限(交织的线圈)暗示永恒或生命的连续性。

本质上,蛇夫妇主题可能代表一个非常古老的神话层次——可能追溯到早期农业甚至狩猎采集者的宇宙观——然后扩散和变形。或者可能是人类在观察蛇的周期性蜕皮、动物的交配以及天地的结合(通常被视为父亲和母亲)时,达到了类似的故事。

神话谱系和共同根源

现代比较神话学试图绘制出神话的“系统发育树”,类似于语言的家谱。研究人员提出疑问:那些共享主题(如涉及蛇的创世或第一对夫妇)的神话是源自一个祖先叙事,还是它们是趋同进化的产物?学者E. J. Michael Witzel在《世界神话的起源》(2012)中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框架。Witzel认为,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大多数神话属于一个共同的超级家族,他称之为“劳亚神话”,其最终可追溯到现代人类从非洲的迁徙。在Witzel看来,劳亚神话(包括古代中国、两河流域、希腊等地的神话)共享一个结构化的“故事线”:从混沌中创造开始,经历一系列时代,一场洪水,以及最终的英雄——就像他所称的“第一部小说”的章节。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包含创造和洪水元素,符合这种劳亚模式,正如亚当和夏娃的叙述(创造、诱惑、堕落——这是一种类似于洪水叙事功能的失去黄金时代)。Witzel将这些与他称之为“冈瓦纳”神话(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地的神话,通常缺乏宏大的时间顺序叙事)进行对比。有趣的是,即使是一些冈瓦纳神话(非洲、澳大利亚)也有蛇创造者或第一对夫妇,Witzel可能会认为这些要么是独立的,要么是非常古老的主题,可能追溯到劳亚“小说”发展之前的人类早期讲故事时期。

其他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方法追踪神话的传播。例如,民俗学家Julien d’Huy应用系统发育算法研究洪水神话和屠龙神话,发现某些神话主题在统计上似乎从一个中心起源辐射(通常与人类迁徙模式相匹配)。这些研究有时表明,一些神话思想可能已有数万年的历史。2016年《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使用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印欧民间故事,发现一些(如“铁匠与魔鬼”的故事)可能追溯到青铜时代或更早。虽然创世神话不是研究的重点,但这表明神话主题可以非常保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增量变化传承下来。

像Joseph Campbell和Mircea Eliade这样的学者采取了更具主题的方法,注意到跨文化的原型,如英雄之旅或伟大母亲,但不一定声称有单一的起源。最近,有人提出,由于人类共享相似的认知和社会需求,类似的神话可以独立出现(结构主义神话学派,如Claude Lévi-Strauss,会强调心灵中产生可比神话的潜在二元对立)。然而,详细相似性的存在(如带有测量工具的蛇形第一对夫妇)很难仅仅归因于纯粹的巧合,至少引发了扩散或共同遗产的假设。

一种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最终的“走出非洲的单一神话”——大约7万年前,一小群人类离开非洲时,携带了一些原始神话,然后这些神话多样化。如果女娲和伏羲以及亚当和夏娃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故事,那将是极其古老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许它是如此简单:“起初,一位伟大的母亲和父亲塑造了世界;母亲与蛇有关。”经过数万年的演变,这可能会分裂:在一条线上,母亲变成了一条字面上的蛇(中国),在另一条线上,蛇成为母亲的诱惑者(近东)。

另一种方法是建立神话主题数据库(如Stith Thompson的主题索引)并查看其分布。例如,主题“半人半蛇的创造者”出现在东亚(伏羲、女娲),也出现在一些美洲土著神话中(一些普韦布洛部落讲述蛇少女的故事,某些亚马逊神话中有蛇人祖先)。这些可能是相连的吗?或者“第一对兄妹结婚以繁衍地球”——在亚洲、欧洲、太平洋岛屿中发现。广泛的分布表明了巨大的古老性或多次重新发明的实例。一些中国学者(如杨丽辉在《中国神话学手册》中)追踪了女娲兄妹婚姻神话在中国的传播和变化,表明它可能最初是古代口头神话,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重塑。当类似的兄妹婚姻故事在遥远的土地上出现时,很容易看到一种遥远的联系。

总之,学者们试图绘制神话谱系,表明像蛇和第一对夫妇这样的故事是最古老和最持久的故事之一。无论是通过古代扩散(可能沿着欧亚大陆早期人类迁徙路线)还是通过共享人类心理的平行发展,我们无法确定。可以肯定的是,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蛇身第一对夫妇持有创造工具的神话,而近东人民则有他们自己的第一对夫妇和一个改变范式的蛇的故事。比较神话学家将继续探索这些联系,但象征性主题——创造、秩序、知识和蛇的角色——似乎形成了一条将人类关于我们起源的不同传统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线索。

结论

女娲和伏羲在世界神话中作为男性和女性原则、人类与动物、天地结合的生动体现而脱颖而出。作为中国传说中的第一对夫妇,他们以蛇形缠绕在一起,手持圆规和矩尺,体现了一种既物质(测量土地)又神秘(在永恒的舞蹈中盘旋)的创造愿景。当置于全球背景下,他们的故事引发了有趣的比较——从亚当和夏娃与蛇的命运相遇,到遥远的蛇形创造者和世界父母的传说。这些相似之处表明,“第一对男女与生命之蛇”的形象触及了人类想象的深层储备。无论这一主题是源于共同的原始故事还是仅仅来自共同的人类经验,它都在许多民族的神话景观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伏羲和女娲手中,圆规和矩尺象征着世界已经变得几何化、结构化和宜居。数千年后,这些相同的符号被石匠和道德教师用来象征伦理秩序。而伏羲和女娲共享的蛇形尾巴不仅缠绕在彼此身上,还以各种形式缠绕在全球——从澳大利亚的彩虹蛇到中美洲的羽蛇——将世界的创世神话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螺旋的线索。

通过研究女娲和伏羲,我们可以洞察早期中国人如何看待宇宙:作为互补力量的结合,通过精确的测量和天地结合而被赋予生命。通过将他们与亚当和夏娃及其他人进行比较,我们也看到了某些符号(女性、男性、蛇、工具、结合、越轨)的持久力量在解释我们的起源。最终,无论是源于一个还是多个来源,这些神话都在回答人类千百年来提出的共同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中的第一个是谁?秩序如何从混沌中产生?这些答案,以各种语言讲述,常常涉及神圣的蛇形舞蹈和神圣圆圈与方形的绘制。

创世神话:修补天空与塑造人类#

围绕女娲作为宇宙修补者的神话尤为重要。根据《淮南子》,曾有一段时间“天柱折,地维绝……火焰不灭,水波不息”。在这个宇宙灾难的时期,女娲熔化五色石以补天,砍下大龟的腿以立四极,杀死黑龙以拯救被淹没的土地,并收集芦苇烧成灰以止住洪水。

这个叙述将女娲呈现为一个通过实际手段恢复宇宙秩序的神圣问题解决者——修补、支撑、消除威胁,并使用自然材料作为解决方案。这个故事与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到希伯来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然而,与诺亚只拯救被选中的生物免受神罚不同,女娲积极修复宇宙损害以恢复平衡。

作为人类的创造者,女娲的方法在不同的文本传统中有所不同。《风俗通义》记载女娲“抟黄土作人”。更详细的版本描述女娲首先用黄土精心制作人形,但发现过程太慢,后来她将绳子浸入泥中并甩动,使泥点成为普通人——解释了贵族(手工制作)和普通人(批量生产)之间的社会等级起源。

这种泥土创造的主题在世界神话中回响。在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马尔杜克用泥土混合被杀神的血创造人类。《创世纪》2:7描述了上帝如何“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泥土塑造人类。不同文化中一致使用地球材料创造人类,表明了人类肉体与维持生命的土壤之间的直觉联系。

女娲早期人类(精心制作)与后来的(通过甩泥点创造)之间的区别在其他传统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其中人类是以不同质量的“批次”形成的。在玛雅的《波波尔·乌》中,神灵多次尝试用泥、木头和其他材料创造人类,最终成功地用玉米。在希腊神话中,赫西俄德的人类时代(金、银、青铜、英雄和铁)暗示了连续的劣质创造。

原始创造者对中的婚姻与乱伦主题#

女娲和伏羲的兄妹婚姻呈现了一个跨文化的常见神话主题——神圣乱伦作为创造的必要第一步。东汉晚期的《风俗通义》解释道:“兄妹为夫妻……在远古时代,没有其他人”。这种婚姻通过神圣的预兆得到证明:兄妹在昆仑山祈祷,各自燃烧一堆香。当两堆香烟合而不分时,他们将其视为天意认可他们的结合。

这一主题与埃及神话中的类似主题相连,其中神圣兄妹伊西斯和奥西里斯结婚并成为法老婚姻的典范。在希腊传统中,原始对盖亚和乌拉诺斯(地球和天空)共同生育后代,宙斯和赫拉也是兄妹。在北欧神话中,第一批生物尤弥尔和贝斯特拉在没有单独伴侣的情况下生育。在印度神话中,梵天创造了他的女儿萨拉斯瓦蒂并随后娶她。

这种反复出现的神话主题——乱伦创造——反映了创造叙事中的逻辑问题:如果最初只有一个生物或一对生物,繁殖如何开始?神话通常通过神圣例外于人类禁忌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神话还常常包含一个过渡点,在这个点上,神圣乱伦让位于人类的外婚(在家庭外结婚)。在中国传统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女娲和伏羲的婚姻被认为是宇宙学上必要且神圣认可的,但中国文化自至少周代以来就对人类制定了严格的乱伦禁忌,通过法律和习俗加以执行。

比较而言,女娲和伏羲作为缠绕的蛇的特定图像让人联想到古代近东的杖形符号,其双蛇永恒拥抱。在密宗印度艺术中,男性和女性宇宙原则的结合通常由缠绕的蛇或蛇神表示。这些跨文化的联系表明,沿着丝绸之路的文化扩散或从共同的心理原型中独立发展——这两种可能性都揭示了人类神话想象中的深层模式。

文化遗产与当代意义#

女娲和伏羲的持久影响远远超出了古代文本和文物。在中国历史上,这些人物在不断发展的文化、哲学和政治背景下被不断重新诠释。在汉代的哲学流派综合中,女娲和伏羲被纳入相关宇宙学,作为阴阳原则的体现。唐宋时期,他们越来越多地与《易经》传统联系在一起,伏羲被认为是八卦的发现者。

女娲作为宇宙修补者的象征在王朝崩溃和过渡时期尤其引人共鸣。例如,在汉朝和明朝的衰落时期,文人经常引用女娲补天作为修复社会和政治秩序必要性的隐喻。这揭示了创世神话如何在社会危机时期作为政治寓言发挥作用。

在当代中国,女娲和伏羲经历了各种重新诠释。20世纪初,民族主义学者强调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祖先的角色,以促进国家认同。在20世纪中叶,他们有时被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重新框架为原始社会和早期技术创新的象征。最近,这些人物被作为文化遗产符号所接受,出现在从地区旅游推广到现代艺术装置的各种场合中。

考古发现继续为这些神话人物提供新的见解。在山西省陶寺等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公元前3千年的蛇形图像史前文物,暗示了可能早于文字记录的蛇崇拜起源。同样,汉代墓葬的持续发掘继续产生新的女娲-伏羲图像例子,使我们对其宗教意义有了更细致的理解。

在全球范围内,女娲和伏羲神话的研究在比较神话学和人类学中贡献了几个方面。首先,他们的叙述为研究跨文化创造者夫妇和神圣双胞胎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数据点。其次,这些神灵的蛇属性为关于蛇象征起源和沿古代贸易路线传播的辩论提供了证据。最后,他们在中国文明三千年中的持续演变为理解古代神话如何通过不断的重新诠释保持相关性提供了一个模型。

女娲和伏羲在中国文化中的显著持久性,从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器到当代电影,表明了他们的原型力量。他们作为蛇和人类的双重性质,他们互补的性别方面,以及他们作为宇宙秩序的创造者和保护者的角色,与关于起源、社会结构以及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人类关注产生共鸣。通过这种方式,这些古代神灵继续作为强大的象征,通过它们,中国文化反复重新想象其与宇宙、人类及其自身历史的关系。


来源#

  1. 楚辞 – 《天问》。公元前3世纪。屈原(归属)。可在此查看:https://ctext.org/chu-ci/tian-wen
  2. 山海经。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匿名(编纂)。可在此查看:https://ctext.org/shan-hai-jing
  3. 淮南子。公元前139年。刘安等。可在此查看:https://ctext.org/huainanzi
  4. 说文解字。约公元100年。许慎。可在此查看:https://ctext.org/shuo-wen-jie-zi
  5. 太平御览。公元984年。李昉(编)。可在此查看:https://ctext.org/taiping-yulan
  6. 路史。11世纪。罗泌。(1611年印刷版可在此查看:https://digicoll.lib.berkeley.edu/record/73588
  7. 创世纪2–3(堕落)。公元前6至5世纪。圣经。NIV版本示例:https://www.biblegateway.com/passage/?search=Genesis+3&version=NIV
  8. 神谱。约公元前700年。赫西俄德。可在此查看:https://www.gutenberg.org/ebooks/348
  9. 波波尔·乌。约公元1550年(抄录)。基切玛雅。英文翻译示例:https://sacred-texts.com/nam/pvuheng.htm
  10. 汉代墓葬艺术(如马王堆,南阳)。约公元1至2世纪。描绘伏羲和女娲持圆规/矩尺和交缠的尾巴。
  11. Lai Guolong. “Iconographic Volatility in the Fuxi-Nüwa Triads of the Han Dynasty.” Archives of Asian Art 71, no. 1 (2021): 63–93. https://read.dukeupress.edu/archives-of-asian-art/article-standard/71/1/63/173731/Iconographic-Volatility-in-the-Fuxi-Nuwa-Triads-of
  12. 丝绸画“伏羲和女娲”(阿斯塔那墓地,吐鲁番)。公元8世纪。唐代。图像可在此查看: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uxi_and_N%C3%BCwa._1967_Astana_Cemetery.png
  13. 米开朗基罗。“堕落与逐出伊甸园”。约公元1512年。西斯廷教堂。示例图像: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ichelangelo,_Fall_and_Expulsion_from_Garden_of_Eden_00.jpg
  14. 基督教图像网站。“亚当、夏娃与蛇:西斯廷教堂细节”。对米开朗基罗描绘的评论。(链接不可用)
  15. Allan, Sarah. The Shape of the Turtle: Myth, Art, and Cosmos in Early China. SUNY Press, 1991.
  16. Yang, Lihui, Deming An, and Jessica Anderson Turner. 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7. Birrell, Anne. Chinese Mythology: An Introduc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18. Maspero, Henri. China in Antiquity. Translated by Frank A. Kierman Jr.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78.
  19. Witzel, E.J. Michael. The Origins of the World’s Mytholog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20. Eliade, Mircea.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Translated by Rosemary Sheed. Sheed & Ward, 1958.
  21. Dundes, Alan (ed.). The Flood My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22. Frazer, James George. Folklore in the Old Testament: Studie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Legend and Law. Macmillan, 1918.
  23. Baker, Joel. “Readings on the Square and Compass”. Lecture, Novus Veteris Lodge, 2017. (链接不可用)
  24. 维基百科。“方形与指南针”。可在此查看:https://en.wikipedia.org/wiki/Square_and_Compasses
  25. 中国视野博客。“女娲和伏羲”文章。2019年。(链接不可用)
  26. 心灵向量博客。“夏娃意识理论v3.0”。2024年。(链接不可用)

脚注#

注意:原始深度研究包含数十个内联引用。完整的参考书目及相应链接可在此查看:https://chatgpt.com/share/680662d2-b5ac-8008-b81c-057e0597e1e7